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023年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王有林
单位:普洱市纪委监委
驻村地点: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瓦房村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完成了从大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自到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瓦房村驻村以来,经历“新手小白”的学习阶段后,我的体重见长、能力见长、思想见长。自己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驻村队员。
岁月清浅,至味清欢,在人间烟火中体重见长。瓦房村村民热情好客,做好吃的总会叫上我们。依山而居,村民们从不缺时令和新鲜的美味,一棵野菜、一朵菌子,他们随手摘来清洗干净,加点油和盐放进锅里翻炒,一道佳肴便完成了。虽然烹饪方法简单,但能保留食物的“原味”,吃起来鲜香可口。车前草、芭蕉花、野生菌、山螃蟹、走地鸡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菜,都是我的最爱。驻村两个月,我“沦陷”在山野的美食和村民的热情中。
入户进行收入信息采集工作
一心为民,夙夜在公,在深耕基层中能力见长。驻村伊始,新环境和新工作让我无所适从,如何丢掉“书生气”、向下“接地气”是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通过几个月的工作和学习,我摸索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一方面,我把自己当作基层工作的“小学生”,虚心地向基层干部学习,在人居环境评比、临时救助申请、脱贫人口收入信息录入等村中日常事务的处理过程中学习经验,主动跟随村“两委”走村入户,用脚步丈量全村土地。另一方面,我把自己当作村民的“自家人”,与老乡话冷暖、唠家常、谈心事,听他们的所急所思所盼,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子女教育情况等,进而梳理总结村情要素,摸清村情底数。大家对我的称呼也从略带距离感的“王老师”变成了和大家打成一片的“小王”。我在基层的“课堂”中长知识、增才干,不断收获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真本领”。
参加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线上培训
质朴善良,乐观积极,在淳朴乡风中思想见长。“淳朴”“善良”“乐观”是我对村民们最深的印象。村里的邮递员普大哥,每次来村委会送报纸总是乐呵呵的,到他家走访后我才知道,他灿烂的笑容背后隐藏着许多生活的不易。母亲下肢瘫痪已有十余年,擦身、做饭、扶起身……普大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很小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现在成了邮递员,不管多忙多累,都会赶回家给母亲做饭。普大哥拉着母亲的手跟我说:“小王,小时候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拉扯大,现在我肯定也要把她照顾好。”母子俩幸福地相视一笑,他们的笑容像一股暖流,缓缓流向我的灵魂深处,滋养了我,带领我不断去体悟淳朴乡风中的“真善美”。
准备年底考核材料
还记得三个月前,我满怀憧憬又略带不安地来到瓦房村,一边憧憬着在这片土地上谱写我的青春,另一边又对陌生的环境和自身有限的能力感到不安。驻村后,我发现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村子里美味的食物、热心的同事、善良的村民总能给予我“养分”帮助我不断成长。前路漫漫亦灿灿,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