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023年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派驻河心场村工作队
单位: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
驻村地点:德宏州芒市芒市镇河心场村
走在乡间小路上,郁郁葱葱的茶园,清爽的村道,干净的庭院,总能让人闻到一股大自然的清新味道……这是驻村工作队队员对河心场村的第一印象。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市镇河心场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主要产业有茶叶、重楼、石斛、草果等。2021年,自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驻村工作队“接棒”驻河心场村以来,不断整合资源,结合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因地制宜推动河心场村特色产业发展,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使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
竹产业让产业发展“甜”起来
立足河心场村的立地条件和资源特点,驻村工作队首次在德宏州引入勃氏甜龙竹品种,在河心场村建成甜龙竹种植示范基地5亩。经过2年的集约化管理和经营,2023年收获鲜笋500公斤,种植户增收近8000元,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植甜龙竹和发展竹产业的积极性。在与广大村民进行沟通交流、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以“重点发展、零星示范”为原则,采取“苗木支持、技术支撑、先干后补”的形式,选择重点示范户集中连片种植甜龙竹40余亩,零星示范种植10余亩,示范效果不断扩大。预计2025年,亩产能达到500至800公斤,每亩产值将达3500至6000元。
种植示范地喜获甜笋
草果良种让产业发展“优”起来
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以实现增产增收为目标,完善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促进农户种植专业化、规范化和收益最大化,确保产业发展的红利更好惠及群众。草果是河心场村的传统产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针对草果品种落后、管理粗放、产量低、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引入企业在河心场村新建草果良种种植示范地170亩、苗圃60亩,投入项目资金约200万元,采取品种改良、科学管理、基地示范等措施,打破河心场村草果产业发展瓶颈。预计2024年,河心场村草果种植面积能翻一番,到2025年产值产量增加1.5倍。
草果良种种植
乡土人才让产业发展“久”起来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最为宝贵的资源,省林科院以培养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乡土科技人才为目的,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到芒市开展甜龙竹、森林蔬菜等科学种植及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组织村“两委”、村小组党员干部、种植户、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乡土人才培训体系。对经验丰富、积极性高、带动作用好的党员干部提供苗木、技术、资金等重点扶持,并积极引导乡土科技人才为村民多出主意、多传技术、多作示范,做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以乡土人才培养带动产业持续发展。
森林蔬菜密植丰产栽培管理技术培训
点“绿”成“金”,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如今,河心场村正沿着绿色发展的路径,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
驻村故事视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正在征集中,欢迎投稿!
为集中展现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新成效、新风貌,生动讲述乡村振兴的好典型、好故事,近日,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发布征文启事,面向全省征集驻村故事视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等宣传素材,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描绘”我省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具体征集事宜请扫描二维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