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023年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张祖洪 钱昌丽
单位:昭通市昭阳区卫生健康局
驻村地点: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大坪子村
自入驻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镇大坪子村以来,我们以“村中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在上山下地、走家串户中把步子放缓、性子放慢、嗓子放低,坚持在拉家常中摸民情、知民困。
细致入微调研,量群众急难愁盼之体
要真正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必须具备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开展细致入微的调研,从“话到嘴边”的“弦外音”和“欲言又止”的“微表情”中看到群众需求,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坪子村进村路段坑洼不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村蔬菜产业、花卉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受高寒、湿冷气候的影响,全村大部分的中老年人都患有关节炎,严重的手指关节已明显变形。这两个问题,一个关乎产业发展和内生动力的激发,一个则直接关系群众的生活质量,都是拖不得的重要民生问题。
上下求索问计,询政府“苟利于民”之策
惠民政策林林总总,作为基层工作者,需要充分掌握现有政策,全力争取政策,在政策支持范围内尽可能地把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解决好,努力寻求“政府能力”和“群众需要”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让有限的经费滋养出更普惠的“硕果”。
上级组织为选调生安排了每人每年8000元的选调生服务群众经费,在征得上级领导同意后,我们决定集中力量破难题、治痛点,把两个在村任职选调生的专项补助经费合并,用于路面修补和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争取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精准对症施策,缝百姓“快心遂意”之衣
“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千招万招,不能落实就是虚招;千条万条,不去落实就是白条。”在已经找准“症结”,寻得“药方”的前提下,如何“送服”成了问题的关键。为了实现政策和需求的无缝衔接,完美缝制“合体”的衣裳,我们在村“三委”的支持下,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就经费使用的相关细节进行讨论,并明确了具体分工。
找施工单位、询价格、谈要求、催进度……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从靖安镇到大坪子村的坑洼路面终于修复平整。进村道路的修复,进一步打通了龙潭村和大坪子村“主动脉”,铺平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致富路”,也畅通了大坪子村连接盘河镇的对外“联络线”。“路面修复好了,上山看云海再也不怕颠簸了”“这才是干实事的好干部”……群众诸如此类的好评不绝于耳。
“这是关节贴,大家领回去以后贴在指关节或者膝盖上,可以缓解疼痛。”“这是退热贴,感冒发烧了,贴在自己脑门上就可以退烧了。”“这是消毒用的碘伏、酒精、绷带。”“这是创可贴。”……在健康包发放现场,工作人员一一给群众讲解、演示,确保大家都能正确使用。“讲得很清楚,我们都晓得咋个用了。”“感谢小张同志的关心。”“小钱书记辛苦了。”手里拎着健康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场群众情绪高涨。
如何把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用在刀刃上,用在群众心坎上,让“小经费”孕育出“大效益”,我们给出的答案是:立足村情实际的“量体裁衣”式服务。
驻村故事视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正在征集中,欢迎投稿!
为集中展现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新成效、新风貌,生动讲述乡村振兴的好典型、好故事,近日,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发布征文启事,面向全省征集驻村故事视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等宣传素材,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描绘”我省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具体征集事宜请扫描二维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