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驻村日记】驻村在田野,“助村”在一线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4-02-19 10:00:12 【字体:
【字体:

开栏的话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023年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姓名:沙卫鹏

单位:丽江市纪委监委

驻村地点:丽江市华坪县通达乡维新村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2021年8月起始的驻村故事,书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900多日以来我们以小切口融入大战略,推动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之又实、细之又细。

在滇西山涧,我们见证了傈僳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亲历了乡村振兴落地生根的喜悦,在“入山问樵”中,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三板斧”,但愿与君享,且听山风吟。

 

落日余晖下的维新村一角

 

党建引领篇:培育“领头雁”,锻造“火车头”

“啥是党建引领,就是党员自己干得好,带动群众干得好。”一名党员如是说。作为产业示范户,此时他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用傈僳语讲授种植技术,大棚外是正在建设的楼房。

 

一名党员正在花椒地里

 

在基层,党员怎么样,党组织的精气神就怎么样;党组织怎么样,整村的精神面貌奔头就怎么样。聚焦“青黄不接”“村庄空心化”等问题,驻村工作队与组工部门、上级党委对接,从零开始组建所在村的“人才库”,推出了种植养殖业带头人、手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12名,4名脱贫群众被选入村“两委”班子为更多群众服务。

 

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途中

 

农村党员是田间地头永不走的“工作队”。驻村工作队以提升履职素质为本,推进设立村民党小组,完善网格化体系,致力于以党员为中心,培养出一批致富带头人、家风模范人、民俗传承人,党员以点带面发挥“领头雁”效应。

产业振兴篇:摸索“土路子”,用活“土方子”

 

工作人员正在挑拣番茄

 

在资源禀赋不足的山村,如何结合实际,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资产效用?在走访调研、投石问路后,驻村工作队将阵地前移到户、思考到人,为奋力打造“一村一品”,决定以“农户+支部+合作社+企业”的模式,把蔬菜大棚和傈僳火腿产业一体化推进。

 

正在风干的高山火腿

 

“高原蔬菜加上高山火腿,产业由党支部管理,日常经营交给合作社,组织化水平也高了……”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挂钩帮扶单位等多渠道支持下,全村用好用活衔接资金,加大产业发展在资金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加快“开发式”“扶智式”的帮扶步伐,把短期动态消除返贫风险与长期加快增收途径结合起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衔接乡村振兴强基固本。

如今的蔬菜产地共流转土地20多亩,带动周边70多户脱贫户参与,脱贫户平均增收2.1万元,走出了别样产业红;火腿产业也步入规模化发展,开启了品牌化的步伐……产业支撑下的脱贫群众将会底子更厚、路子更宽、日子更火。

内生动力篇: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有小想法我们小帮扶,你有大想法我们大帮扶,就怕你没想法。”驻村工作队队长说道。

一名脱贫群众看准了市场上的贡菜需求,但需要部分支持。随后驻村工作队一同实地查看了该户种植贡菜的条件,认为可行,随即联系信用社发放了产业发展的小额贷款。

 

农户家中正在晾晒的贡菜

 

“钱只能用在产业上,利息不用你还,政策有补贴的。”

“阿依帕(傈僳语:意为大哥),你反映生产用水的问题后,蓄水池已经建好了,你好好干就行了。”

……

“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今帮扶工作需要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上,帮助和指导脱贫群众习得一技之长,严防“一给了之”“一兜了之”,架通“要我做”和“我要做”之间的桥梁,唤起群众更多“金点子”。

要落实扶志扶智机制,不仅在“鼓腰包”,更在“改观念”。针对村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俗,驻村工作队注重培育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目前早婚辍学、聚众酗酒等不良行为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利用“爱心超市”积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村民对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让群众学技术、长本领、改观念,把致富的担子真正扛起来。

在阡陌村舍,在田间地头,我们的驻村故事,也是千百万驻村工作队的故事,我们会继续挥毫于此。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