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驻村日记】每越过一个坎儿,我们离地地道道的寨子人就更近了一步
来源:云南省乡村振兴局       2024-03-07 16:30:26 【字体:
【字体:

自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2023年2月27日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付昌云 黄盟茜

单位:云南省公安厅

驻村地点: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马台村

 

作为选调生,驻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马台村的200多天里,我们牢记初心使命,聚焦职责任务,闯过“融入关”“民情关”“思想关”“实干关”,从稚嫩的驻村人蜕变成“助村人”。

闯过“融入关”,驻村人成为寨子人

快速融入农村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初夏的马台村,“咬人”的蚊虫有十几种,容易招惹蚊虫的“新人期”,不小心被咬上一口,皮肤顿时就会红肿起来,奇痒无比。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用当地的青蒿子把房间里里外外熏了几遍,第一个坎儿,我们顺利迈过了。

紧接着,第二个坎儿接踵而至。由于各地方言不同,我们与村干部和村民沟通存在不小的语言障碍。为了迈过这个坎,我们每天都抽出时间学习本地方言。慢慢地,我们与村干部、村民的交流阻力减小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为了方便入户走访,我们成功驾驭了村里“上年纪”的面包车;为了发展村里支柱产业,我们从不会喝茶到学会采茶、沏茶、斗茶;为了熟悉村里的道路,我们将全村的路踩了无数遍……每越过一个坎儿,我们离地地道道的寨子人就更近了一步。

闯过“民情关”,寨子人变知心人

要摸清村里的实际情况,入户走访是关键。走进“四类人”是我们融入当地变成群众知心人的有效办法。

我们积极组织村小组会开展小讲堂,用真心把村“两委”和小组长团结在一起;抓住党员大会的契机讲授党课,切实把全村党员凝聚在一起;利用学校的各类节日活动开展讲座,通过孩子们的“小手”牢牢牵住村民的“大手”;组织村文化队排舞蹈、小品,通过文艺活动提升村民思想文化意识……不知不觉间,各类活动拉近了我们与村民的心,我们成了村民的知心人。

想起走访的这一路,心里不禁有些感慨。记得走访的第一户是那湾组村民魁爷爷家,他78岁高龄,无妻无子。第一次走访时,在门外连喊十几分钟始终无人应答,我们被一声声犬吠吓退回来。第二天晚上,放心不下的我们再次走访,在村小组长的帮助下,我们顺利进入院子,但魁爷爷已经睡下。第三天,跟随民政工作人员见到由侄子照管的魁爷爷生活安稳,我们悬着的心落了地。

之后的每个月我们都去看望魁爷爷。春节前夕,我们再次来到魁爷爷家时,“大黑”已然向我们摇起了尾巴。

闯过“思想关”,知心人成为明白人

刚开始时我们以为只有争取大项目和资金落地的“大动作”才能在驻村工作中留下看得见的足迹,我们一度陷入“做不成事”的迷惘。一次偶然的“小课堂”学习后,我们认识到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本身就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事。

 

我们认真完成每一次入户走访,详细了解村民情况,将收集到的问题及时带回村里协调解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通过倾情家访、送教上门等方式协助学校动态控辍保学工作;精心设计每一堂兴趣课程,只为送教进校园时孩子们更感兴趣;不厌其烦地给村民讲解政策直至他们听懂……做好每一件小事,我们的工作越干越明白。

闯过“实干关”,明白人变成“助村人”

我们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三讲三评”“小课堂”等制度,通过党课、主题党日、重大节日等活动以点带面引导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与驻地完小建立常态化教育帮扶联动机制,每周四到学校授课,为学校图书室打造“兴趣乐园”,争取社会爱心捐赠,购置一批地球仪、显微镜和1600余册图书;常态化监测帮扶,按程序消除监测户2户;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思路,协助村“两委”完成有机生态茶园认证3000亩,打造茶花谷500亩,樱花大道2.3公里;积极申报马台乡竹笋产业中心建设项目;协同修建产业砂石路2.6公里,栈道2.3公里;积极参与“周五洁净日”“周六户评比”,让人人争做绿美家园建设的“主人翁”;成立“普法宣传工作队”,多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工作;立足本地文化特色,争取资金购置音响、投影仪、幕布等设施设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驻村人变成了“助村人”,我们褪去了许多书生气,吸收了更多泥土气,接上了更多地气,切实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