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三产融合走出山区新“稻”路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03-21 18:24:27 【字体:
【字体:

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省级绿美乡镇。近年来,乌龙镇通过引导培育,形成“党建引领+科技赋能+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地+线上认养+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小散弱”向“强集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稻”路。

 

 

因势利导,着力把握“党建引领”这个关键

乌龙镇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品质佳、口感好的乌龙米。但一直以传统的小农经营模式为主,导致乌龙米价格低、销量小,农民收入不高。为改变现状,镇党委多措并举探索发展路子。一是“走出去”观摩学习拓思路。乌龙镇先后组织100余名镇村干部、种养殖大户到呈贡区万溪冲社区、晋宁区沙堤村,玉溪市江川区、通海县,重庆市酉阳县等20余个地方学习,着力开拓视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厘清发展思路。二是“带回来”取长补短促提升。2022年乌龙镇搭建起以绿为底,以稻为媒,以田园风光为韵、以农耕文明为魂,系统推进生态立镇、农业兴镇、旅游活镇、文化塑镇,探索“稻田+”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框架。三是“思出路”党建引领定方向。在找到差距后,乌龙镇确定了“党建引领、村企合作、群众参与、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探索“党建引领+科技赋能+龙头公司+合作社+基地+线上认养+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回引在外人才,培育本土企业,用好沪滇协作项目,建成集初加工、深加工于一体的大米加工厂,创新研发米线、手指饵块、卷粉等乌龙米产品,同步推出“绿美乌龙软香米”线上认养小程序。

 

 

群企参与,紧紧扭住“融合发展”这条主线

按照政府主导规划,企业主导运营原则,政府与企业1:1投资建设,大力“筑巢引凤”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多种组织形式破解发展无门路难题。一是政府主导“搭台”。2023年成功获批东川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示范村建设项目,同时外出招商引进思尔腾公司,培育本土企业云南善粮商贸有限公司,在乌龙米加工、彩色稻田、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农业系统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二是企业主体“唱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带头参与种植,实现企业的成功入驻,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入前景广阔的“快车道”。同时成立乌龙米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同步吸收镇、村(社区)、本土企业为合作社成员,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新格局。三是人才支撑“补缺”。邀请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作物栽培与生理研究创新团队、科技特派团等专家团队开展实地指导,培育优质稻种,同时围绕水稻高产栽培、绿色防控、田间管理等内容举办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在2023年昆明市优质稻米评鉴会上,乌龙镇三个品种分别斩获常规稻组和杂交稻组第一名,软米组第二名。

 

 

共建共享,始终围绕“群众增收”这个重点

按照产业兴旺和群众增收双轮驱动要求,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模式,构建起群众与企业基地共建共享的良性格局。一是四方分成共赢。乌龙米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收益采取“3151”的分配模式。即:收益总利润按照参与农户分配30%,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配10%,企业分配50%,乡村公益金分配10%。其中,乡村公益金用于发展村公益事业,村集体分红为村庄治理提供更多可能。2024年,云南善粮食品公司分红3万元,村级合作社分红1万元,80户种植户按照交售比例共分红5万元,种植村(社区)100名老年人得到乡村公益金分红100元/人。二是产业链条延伸。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0余亩扩大到4000亩,亩产值由原来的2800元增加到3800元。成功申请“乌龙米”注册商标,从最初级的稻谷加工到研发生产手指饵块、米线、饵丝等具有乌龙特色的米制品,再到“云端稻田”的推出,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也得到提升。乌龙米新品发布会暨绿美乌龙软香米线上认养小程序启动仪式暨乌龙米新品发布会当天,线上认养超过500人,线下订单超300万元。三是三产相融促收。顺应旅游消费升级新趋势,大力发展“生态立体农业+乡村旅游”,同步建设跑马示范新村,通过开发周末休闲、观光采摘、亲子娱乐等独具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户673户2509人增收。(拟稿人/摄影:杨福安 审核人:张传喜)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