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雄州楚雄市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典型经验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08-26 17:50:06 【字体:
【字体: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计划总投资833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134万元,企业投资和地方政府自筹资金4200万元,通过受益企业与地方整合项目资金解决。项目规划设计在吕合、东瓜、紫溪、苍岭4个乡镇建设,建设内容为:农村污水收集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田径流废水治理、化肥减量增效、绿色防控及农药减量、农田固废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厂建设和宣传栏及受污染耕地整治等建设工程和项目。

一、项目实施情况

实际完成项目总投资836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4134万元,企业自有资金4234万元;项目个体完成情况:完成6个村小组12个自然村实施污水管网收集工程,安装农业生产废弃物垃圾焚烧气化炉16台,新建生态沟渠9220米、农田生态廊道1600米、生态循环泵站钢筋混凝土泵房2座,提升泵2套,实施水稻测土配方应用推广6000亩、实施玉米示范种植750亩、开展技术培训22场1038人次,实施玉米、小麦水肥一体实验示范各1组;安装宣传展板4块、宣传布标20块、取土样34个,发放安装粘虫板10万张实施植保绿色防控3万亩、安装杀虫灯1000盏灯实施植保绿色防控10万亩、实施病虫监测点17套,新建农田秸秆及农膜收集点45个、畜禽粪便堆粪棚7个、化肥农药包装收集点20座,新建固态有机肥、沼液有机肥共3条生产线,配套建设项目废气、废水防治设施,噪声治理设施,危废暂存设施,收运农作物秸秆9122.92吨、收运湿牛粪等畜禽粪污3647.83吨,设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宣传栏30个,实施受污染耕地整治1000亩、采集土样10个、设置宣传栏1个、宣传布标11块。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实施“三个同治”,全域推进整治

1.村庄同治。将项目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绿美乡村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巩固耕地占补平衡等工作同统筹、共推进、齐落实。

2.田园同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和田间地头保洁,清除田间地头的秸秆、农膜、农药包装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无害化处理,让原本散落田间的“废弃物”变为优质的“清洁能源”“再生能源”。项目区内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

3.污水同治。采用项目建设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城关镇及乡镇镇区周边农村接入城镇污水管网或适度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统一收集处理;对常住户100户以上的自然村采取集中处理方式;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村庄,采取氧化塘等生态治理措施因循就势处理;对居住分散的散户独户与农村厕所革命同步实施,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同时,教育引导群众规范排放生活污水,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项目区内现共建成以氧化塘、人工湿地、一体化设施、“氧化塘+人工湿地”为主的农村污水处理站(点)7个,项目区内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收集处理率分别达90%、85%。

(二)建立“三套机制”,强化组织保障

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一线督导,工作专班常态化督促和业务指导,项目涉及辖区乡镇分片包保落实。同时,将项目建设进度定期形成工作专报报送市级主要领导,将压力传导到位,倒逼责任落实,全力推进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作。

2.建立调度推进机制。认真用好“三法”“三化”,每周对项目进行调度会商,紧盯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堵点问题,逐项健全完善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逐项明确解决措施和完成时限,项目施工现场每天向项目专班汇报进度和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已召开现场调度会7次,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7个,快速扫清影响项目进度的“绊脚石”,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3.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加强与市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沟通,建立上下贯通、横向联动推进机制,做到目标同向、力量同汇、措施同聚。

(三)抓好“三个服务”,保障项目进程

1.项目建设服务。在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领导小组能够马上积极协调,召集相关单位和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现场调度、现场解决问题,为项目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2.业务技术服务。明确职责分工,确定专人负责,切实加强重点项目立项、实施、管护等环节的监督和指导,严格按照项目设计施工,目前配备专业技术指导人员7名,驻场指导、解决、把关相应施工技术问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多次组织相应技术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先进技术,以强化业务技术服务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3.项目管护服务。坚持“建、管”并举,积极探索,力求真正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利农、惠农”的价值取向落到实处。通过以不定期组织对已建工程进行抽样检查或组织进行“回头看”的方式,结合随机回访和定期察看的方式,动态了解和掌握已建工程的管护状况,将管护情况纳入工作考核。

(四)推行“三个利用”,提升治理目标

1.充分利用田间地头空地水塘修建氧化塘、秸秆粪污收集间,教育引导群众管好自己的责任田,田间地头不乱堆乱放作物秸秆,随手带走产生的垃圾,保持田园清洁。整治耕地撂荒,应种尽种,确保无失管农田,无弃耕抛荒。

2.充分利用村庄老旧物资点缀乡村美丽,通过广泛动员群众“投工、投物、投地、投技、投资”,捐赠家中闲置物品改造成精品景观,邀请本土画匠、木匠、泥水匠等“农村匠人”发挥技能雕凿打造,形成有美好的“旧时光”的美丽乡村。

3.充分利用自然景观风貌打造田园风光,将项目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断农田污染物来源,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充分利用自然景观风貌展现阡陌纵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乡村田园美景,绘就“保得住生态、记得住乡愁”的令人向往的乡村田园水墨画。(拟稿人:徐思宏 审核人:河流)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