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昭通市彝良县“六个一批”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01-09 15:58:16 【字体:
【字体:

昭通市彝良县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打造产业兴、政策优、要素活的就地就近就业平台,以“六个一批”切实解决劳动力就业困难、未就业、返乡回流等问题,促进“劳务经济”向“归雁经济”转变。

推动返乡创业就业一批。充分发挥在昆流动党工委、在浙流动党总支等党组织的前沿作用,联合浙江嘉善、浙江桐乡、上海松江、云南昆明4个返乡创业服务工作站,建立在外务工返乡创业意愿人员信息库,做好返乡创业就业意愿收集、组织返乡企业家座谈、宣传讲解帮扶政策、发布建设家乡倡议书等工作,鼓励在外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就业。组织实施彝良籍企业家“领航”、农民工“护航”、大学生“启航”、退役军人“远航”4个返乡创业扶持专项行动,为不同返乡群体提供创业培训和政策资金支持,培育打造省级“彩云雁归”乡村返乡创业园1个、市级创业孵化园1个,吸引32家企业入驻园区,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在创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2024年以来,共回引返乡创业主体1514家,带动2276人就业。

鼓励就近创业就业一批。探索“人才+培训”就业服务模式,组织1389名村(社区)干部、12352名基层微网格员、446名驻村工作队队员通过上门服务、电话联络等方式摸底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就业需求情况,做到政策要求清、个人情况清、困难类别清、就业意向清、技能水平清。结合市场需求、人员结构等因素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本土技能人才就业创业竞争力。2024年以来,开展电工、叉车工等职业工种培训107期。发放“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3978万元,带动295人就业;发放小额信贷1.31亿元,带动2660人就业创业。

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一批。深入推进“4+N”高原特色产业,在发展天麻、竹笋、花椒、肉牛4大产业的同时,结合地域特征做优烤烟、辣椒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坚持龙头带动,培育高原特色农业经营主体1992家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9家。采取“党组织+合作社+产业用工主体+劳动力”的模式,由各产业用工主体提供岗位需求、村(社区)党组织收集岗位信息、村集体经济或劳务合作社安排人员,带动3.15万名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辖区企业促进就业一批。整合基层党群服务站、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场所等资源建立就业服务站,由村级指定专人负责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推荐等就业服务。依托“微彝良”“看彝良”“彝良人社”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发布各类招聘岗位信息16期,帮助县域内32家企业发布岗位信息3568个,助力3189名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抖音、快手平台及各类直播基地,持续开展“局长直播带岗”“直播送岗”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小餐馆、服装店等个体工商户至少可带动2人就业的作用,由乡村两级联动有针对性地推送就业岗位,面对面“送岗上门”,确保各类岗位信息直达群众。截至目前,已利用县内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就业机会,促进2.49万人就业。

在建项目吸纳就业一批。加强县级部门资源整合,利用县内各部门对接企业及各类民生工程建设、产业基地、帮扶车间等空缺岗位,解决一批劳动力就业问题。以高速公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为契机,激发涉农项目用工潜力,培养农村劳务经纪人,支持劳务合作社、劳务经纪人与在建项目开展劳务合作。在项目建设中坚持“两个优先”,深入实施以工代赈,优先由村级劳务合作社安排劳务工程队承揽,优先吸纳农村脱贫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业。截至目前,通过工矿、在建工程项目等吸纳劳动力就业达2.43万人。

开发公岗托底就业一批。针对未就业的脱贫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监测对象家庭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由人社部门牵头,整合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资源,开发乡村保洁、治安协管、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合力对公益性岗位进行管理,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线、救急难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已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9859个,安置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10175人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