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铺就老区群众致富路
——文山州富宁县里达镇八角产业“8515”机制助农增收案例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10-29 11:23:44 【字体:
【字体:

自2024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落地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里达镇紧紧围绕“把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项目”的目标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实施八角产业“8515”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以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和项目区群众双增收的实践路径,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予波在全省林草产业发展大会上把该机制作为农民增收的典型案例予以点赞表扬,入选云南省促农增收案例。

“合作社+产业”破局,唤醒沉睡的“绿色银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区内的里达镇那坡村1500亩八角连绵成山,多年以来,因八角管护不统一、不规范,导致病虫害交叉感染、复发高发,群众对八角产业失去信心,无钱投入、不愿管护现象突出,村内80%劳动力外出务工谋生。面对那坡村“有资源、无收入”的尴尬局面和“留不住人”衍生的社会治理问题,里达镇认真谋划,将那坡村连片千亩八角林改造纳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按照每亩2000元标准启动八角低效林改造。通过统一施肥打药、统一疏密伐尖和管护技术培训,既破解了群众前期无钱投入难题,又根治了因施药散乱造成病虫害交叉反复感染顽疾。八角亩产从2023年的不足400市斤增至2024年的700市斤,八角林从干枯奄黄向郁郁葱葱转变,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8515”机制赋能,联农带农绘就“共富画卷”。里达镇探索创立“8515”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群众建立5年八角管护合作协议。前两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提供化肥、农药等物资,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进行提质改造,八角采收销售后,按照总收入的85%分配给群众,15%分配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后三年,群众从收益中继续自行投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则继续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八角收购、物资供应等服务。这一机制改变了传统发资金、发物资的“输血式”帮扶,通过“合作社+企业+群众”模式,实现组织化管理和专业化带动,由企业提供施肥、打药等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组织协调服务群众,督促指导农户实施断尖矮化、使用新型掺混肥和无残低害农药、种植新品种等,有效提高了八角林管护效率及产量、品质。2024年,新寨小组1500亩八角林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预计2025年亩产将突破1500斤,可实现群众增收4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74万元。八角产业的提质增效让群众得到了收益、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项目实施地区长年外出务工的139人中,2024年陆续有122人返乡管护八角,有效解决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治理难题。

“滚动发展”拓面,打造“一县一业”振兴样板。认真研究制定里达镇村集体经济收益使用制度,明确将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中村集体经济收益滚动投入“8515”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动八角低效林改造和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由片及面逐步覆盖全镇低效八角林,形成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为动力源的产业提质增效、群众持续增收的良性循环。那坡村八角“8515”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的成功实践获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富宁县印发了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八角产业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并在那坡村召开全县八角低效林改造现场会,全面推广“8515”模式。截至2024年底,全县累计推广“8515”模式实施低效林改造面积达3.8万亩,八角生果产量达21万吨,较2023年增产6万吨,为做大做强“一县一业”特色品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的实施,里达镇不仅实现了八角产业的提质增效,还探索出了一条联农带农、集体与群众双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拟稿:富宁县里达镇党政办 审核人:彭圣凯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