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8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05-16 17:44:47 【字体:
【字体:

沙海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高度重视和解决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提案》(第0181号)交我们办理,现结合我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所开展的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接办提案后,省农业农村厅高度重视,由帮扶处牵头,与相关职能处室就提案内容进行了会商,找准委员关切和反映的焦点,深刻剖析问题症结,坚持实事求是,提出具体可行的答复意见。按照“先协商、后答复”的办理原则,及时同沙海燕委员沟通对接,听取意见,达成一致,形成答复。

二、全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总体情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人口增收工作,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作为鲜明工作导向,全省上下一年接着一年抓,持续抓好抓实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2024年,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7元,较上年增长7.2%,增速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增速居西部12省第2位,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一)出台增收政策,坚持把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工作导向。2022年6月,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分别出台了《云南省农民增收三年行动》和《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两个三年行动。《云南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六个一批”助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即通过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增收一批,发展乡村旅游增收一批,提升劳动力技能增收一批,促进分工分业增收一批,盘活资产增收一批,加大政策性转移支付力度增收一批等。2023年2月,为进一步做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脱贫人口产业发展促增收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23年脱贫人口就业发展促增收重点工作的通知》,分别提出了做好产业就业促脱贫人口增收的产业“六个一批”和就业“六个一批”。对重点产业实行“一业一策”,制定“茶十条”“牛九条”“猪九条”“咖六条”“奶六条”等政策措施,确保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有政策保障。

(二)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工资性收入。坚持转移输出与就地就近就业“两手”发力,提升就业组织化、技能化、规模化水平。2021年以来,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387.9万人次,其中2024年达到361.8万人,共发放交通补贴54.67亿元,惠及务工脱贫人口232.76万人次,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保持总体稳定。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认定就业帮扶车间2272个吸纳脱贫劳动力3.76万人,全力推进每村培养3—5名致富带头人工作,培育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6.45万名、乡村工匠2347名,带动群众创业就业116.8万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4.4万个,常态化监测返乡回流务工人员,2.59万返乡脱贫劳动力实现转岗再就业,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6148元,增长7.5%。

(三)夯实产业基础增加经营性收入。聚焦特色优势重点产业,持续加大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逐年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5.9%用于产业发展,2021年以来共投入产业发展的衔接资金574.13亿元,不断发展壮大脱贫县特色产业。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鼓励脱贫户再生产,2021年至2024年共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资金343亿元,惠及脱贫户71.6万户次,其中2024年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81.07亿元,惠及16.22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新增贷款全国第1、贷款余额排全国第2,有效助力脱贫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持续增收。强化联农带农机制落实,全省2.95万个新型经营主体联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含监测对象)157.4万户。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6205元,增长4.6%。

(四)强化政策保障增加转移性收入。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专项治理行动,实现62项补贴全部通过“一卡通”管理平台发放。连续4年科学测算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目前农村低保提高到6400元/人/年,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线、救急难”的重要作用。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水平,省级财政为残疾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每人每年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其中,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代缴200元,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每人每年代缴100元,共完成156.55万人困难群体养老保险政府代缴,代缴2.23亿元,为5.86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重残补助926.24万元,兜牢脱贫人口养老底线,防止“因老致贫”“因老返贫”。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3815元,增长10.8%

三、关于对提案内容的逐条答复

(一)持续做优特色产业,挖掘增收潜力。坚持围绕壮大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四个农业”,聚焦“1+10+3”重点产业(“1”是粮食,“10”是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乡村旅游10个特色产业,“3”是烟草、蔗糖、天然橡胶3个重要产业),持续加大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强重点产业的延链强链补链,不断挖掘产业助农增收潜力。持续落实“六个一”工作机制(每个重点产业成立一个专班、组建一个专家团队、制定一个三年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建设一批重点基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运行一个定期调度),统筹推进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业+旅游、数字农业“六项重点工作”。持续发展核桃、澳洲坚果、野生菌、林下中药材等优势林草产业,油茶、油橄榄、花椒等特色林草产业,以及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林草产业。持续深化消费帮扶,广泛开展产销对接活动,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建立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稳定产销关系。

(二)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联农带农促增收。持续实施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意见、促进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支持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奖补办法等文件,不断培育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坚持以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对16个州(市)全覆盖、省级龙头企业对129个县全部、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覆盖90%以上行政村的“三个全覆盖”为目标,按照“三个一律”强化联农带农,确保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的主体一律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确保新型经营主体联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意愿的脱贫户(含监测对象)的规模、产业覆盖率和主体带动率。

(三)出台新增收计划,不断加强脱贫增收工作统筹。认真落实好省委书记王宁“始终把农民增收摆在首要位置,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脱贫人口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研究制定《云南省新一轮促农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持续实施产业发展保增收、就业提质带增收、改革创新促增收、政策落实稳增收、主体带动拓增收、脱贫成果巩固兜增收等“六个行动”,不断夯实增收基础,拓宽增收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尤其是脱贫群众收入。持续落实省级层面系列三年行动重点任务推进情况每季度调度机制,调度指标完成进度情况,统筹推进农民增收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工作。

(四)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夯实脱贫人口增收基础。坚持落实“1+1+5”工作重点(编好1个乡村规划、建好1幢农村民居、抓实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绿化美化5项重点工作),按照“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原则,持续推进“机制先行、运营前置、以工代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等有效模式,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村建设,整治提升脱贫村发展能力。按照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思路,持续实施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再建一批旅居村,充分展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建设和全面振兴、推动旅游转型升级。

(五)持续增强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把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作为主攻方向,持续落实《关于做好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志智双扶增动力,多举措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和文明创建、技能培训活动,引导脱贫群众增强主体意识、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持续推进农村致富带头人、乡村工匠培育工作,并不断增强其带动群众创业就业能力。持续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强化农村高额彩礼整治,帮助脱贫群众增强勤劳致富的志气、骨气。

在今年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宁把农民增收工作作为第一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于农民增收工作的高度重视。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您对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尤其是脱贫群众收入,切实把持续增收工作做好做扎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感谢您对云南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4月28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传喜,0871-65737612)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