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78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05-26 15:53:56 【字体:
【字体:

农业界别:

委员们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淡水渔业培育云南经济新的增长极的提案(第783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高原特色淡水渔业发展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渔业渔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制定《云南省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有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稳步提升,渔业经济平稳增长,为乡村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作出积极贡献。根据2024年统计,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48万亩,同比减少0.13%,稻田养殖面积157万亩,同比增长6.61%。水产品总产量72.02万吨,同比增长2.64%,其中养殖产量69.20万吨、捕捞产量2.82万吨,罗非鱼、鲟鳟鱼、雨生红球藻产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渔业经济总产值235.93亿元,同比增长7.84%,其中渔业产值143.75亿元,同比增长7.06%。主要措施如下:一是保护水产养殖空间。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持续推进养殖证发证登记,保护养殖主体权益。落实省农业农村厅等11部门《关于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云南省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持续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安排资金1000万元,开展10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二是推进水产种业振兴。推进1个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库云南分库、5个国家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推进4个省级水产种业基地项目建设、2个原良种场项目建设,评审32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家国家级水产良种场。省级遴选10个水产苗种阵型企业,推荐2家列入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2个品种通过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审定。现有水产苗种场(站)116个,年生产鱼苗160亿尾以上,苗种自给率达60%以上。三是提升池塘养殖产能。2021年以来共投入中央资金1亿余万元,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累计改造池塘6.46万亩,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有效提高池塘养殖综合生产能力。2024年池塘养殖面积3.1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2%,产量42万吨,占养殖产量的61%。四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落实国家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因地制宜推广“稻鱼”“稻鱼鸭”“稻虾”“稻蟹”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打造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8个,补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4万亩,2024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49万公顷,产量5.4万吨,占养殖产量的8%。五是发展现代设施渔业。贯彻落实《全国现代设施渔业建设规划》,调查研究相关扶持政策,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安排资金1219万元,对10个设施渔业养殖主体进行补贴,统筹推进大水面漂浮式“跑道养鱼”、工厂化循环水和陆基圆池、陆基集装箱循环水等设施化养殖,推荐呼山众创公司申报创建全国创新引领基地。2024年全省设施化养殖有网箱84万平方米、工厂化141万立方米,产量5.64万吨,占养殖产量的8%。六是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渔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起草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实施意见,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技术规范标准,稳慎推进大水面增养殖渔业发展。2024年全省水库养殖面积6.5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66%,产量19.35万吨,占养殖产量的28%。

二、关于提案中反映的问题

针对提案提出的“当前,我省渔业发展还面临环境约束较紧,大水面资源管理政出多门,发展不充分、发展水平不高,内生动力、服务支撑体系较弱等方面”的问题,省农业农村厅进行认真研究,结合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会办意见,深刻分析全省高原特色渔业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资源利用率不高。养殖技术不规范,部门监管不协调,受环境影响、防洪安全和江河湖泊禁养、水资源限用等因素影响,池塘养殖面积减少,河流和库区大水面水空间拓展困难,水产养殖面积呈缩减趋势。二是科技支撑不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土著鱼的驯化开发、新技术推广示范等技术支撑还不足,种质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土著鱼和新品种商品化推进乏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存在差距。三是基础设施薄弱。渔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养殖尾水治理占比小,内生动力不足,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等设施装备水平不高,渔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发展质量不高。生产经营主体小散弱,全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无法对一产形成有效的带动作用,进而影响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养殖主体积极性。

三、关于对提案内容的逐条答复

针对提案提出的“大力发展鲟鱼渔业”等5条培育云南渔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建议,省农业农村厅2次组织专家进行研讨交流,到昆明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等地实地调研,于4月23日组织有关专家、企业代表进行研讨交流,认真研究分析,现逐条答复如下。

(一)在推进鲟鱼产业发展方面。云贵具有冷水鱼养殖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和气候条件。云南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虹鳟鱼养殖,2000年初引进鲟鱼养殖,以曲靖市为中心的滇东北冷水鱼产业园区、以丽江市为中心的滇西北冷水鱼产业园区为龙头,以金沙江流域7个州(市)为重点区域,从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推进,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端高价值冷水鱼产业带。全国鲟鱼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云南、贵州、湖北、山东,总产量超过全国的60%。2024年云南鲟鱼产量2.84万吨,同比增长5.2%,是全国最大的苗种供应地、优质原料供应地、世界品牌鱼籽酱加工出口基地,但养殖规模还不大、发展速度还不快、品牌竞争力还不强。2023年贵州首次超过云南,成为全国鲟鱼养殖产量的领跑者,四川通过园区建设、链条推进、品牌打造正在紧追猛赶。全国鳟鱼产量排名前3位是青海、新疆、云南,2024年云南产量0.41万吨,同比增长20%。提案建议答复如下:一是省水利厅牵头推进《云南省用水定额(第四版)》修订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将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明确职责分工,按计划推进渔业用水定额修订工作,要求于9月份提交修订说明。二是联合省生态环境厅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地方标准编制,于4月8日通过省市场监管局地方标准计划项目立项,明确水样采集检测事项,5月18日前提交标准编制任务书,拟于2026年编制发布实施。三是2023年支持腾冲市省级鲑鳟良繁基地建设,昆明倘浩公司联合建立徐后国专家工作站,2025年项目支持,省水产站联合中国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昆明倘浩公司建立虹鳟多倍体联合育种平台,开展虹鳟三倍体联合育种科技攻关,推进虹鳟三倍体苗种规模化生产。四是积极组织参加2025年10月在湖北宜昌举行的第十届世界鲟鱼养护大会,积极争取2009年在云南召开第十一届世界鲟鱼大会。

(二)在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方面。云南大水面资源丰富,湖泊库区425万亩,占水面面积的51%,其中湖泊162.73万亩、库区262.23万亩,但利用率仅为37%。2019年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3部委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一水一策一主体”战略,积极引进、保护、扶持大水面生态渔业龙头企业。墨江县于2018年9月引进渔丰公司,在李仙江的7个电站库区发展大水面增殖鲢鳙鱼,普洱市引进深圳惠科集团成立云南普洱惠科农业公司在糯扎渡库区发展生态养殖,小湾库区于2009年引进小湾生态渔业公司,在小湾库区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养殖。2024年,全省湖泊水库养殖面积99.76万亩,产量19.42万吨,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27.67%,是云南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当前,全省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仍然存在政策法律宣传不够、发展规划相对滞后、规模标准和科技支撑不足、缺乏强势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部门监管政出多门等问题。针对提案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将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水面生产渔业发展的意见》,坚持“一水一策”主攻方向,研究小湾库区网箱养殖公益诉讼问题长效治理建议,总结网箱养殖存在的环保问题,学习贵州、广西等地出台文件,联合省生态环境厅、水利厅等编制《关于加快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为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目前已征求有关部门和州(市)意见,计划今年内印发实施。

(三)在推进休闲渔业发展方面。云南江河湖泊众多,渔业生产形式多样,渔文化底蕴深厚,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充分发挥渔业部门和水产学会作用,积极推进休闲渔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休闲渔业已经发展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2023年全省休闲渔业经营主体7786个,其中规模以上经营主体521个。2024年休闲渔业产值达15.67亿元,同比增长17.19%,占渔业流通及服务业的22%。其中普洱、曲靖和昆明的休闲渔业产值占全省休闲渔业产值的53.59%。云南拥有50多万休闲垂钓爱好者,“云渔通”微信小程序开通半年,实名注册用户量已超过4万人,到小湾路亚钓鲈鱼、到龙江钓蓝吉罗、到万峰湖钓翘嘴、到南腊河钓红翅膀、到驮娘江钓青竹鲤,已享誉全国。当前,全省休闲渔业还存在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差、管理不规范、政策扶持不足等问题,同时,浙江省、广东省等10余个省成立了省级休闲渔业协会,云南尚未成立休闲渔业协会,行业自律性和社会化监管不够。针对提案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已草拟《云南休闲渔业(暂行)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强化部门监管职能,将发展休闲渔业作为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16万元修订“云渔通”垂钓小程序,规范休闲垂钓行为。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学习国家有关政策文件和省外先进经验,积极协调省民政厅,支持成立休闲渔业协会,发挥协会行业自律作用,打造世界休闲垂钓目的地,培育渔业经济增长极。

(四)在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水产养殖机械化包括池塘机械化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可分为机械化生产、设施化养殖两个方面。机械化生产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20〕4号),统筹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支持政策,积极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主要养殖模式、重点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全省有水产养殖增氧机2.4万台,投(饲)饵机近1万台,总动力10万千瓦,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正在向50%的目标奋进。设施化养殖方面:“十四五”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全国农业农村部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积极推进设施渔业发展,全省陆基圆池等设施化发展势头良好。2024年全省有网箱84万平方米、工厂化141万立方米,产量5.64万吨,占全省养殖产量的8%。渔业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是渔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云南水产养殖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水产养殖机械基本从沿海省份和农业机械化制造大省购进,育种育苗、防疫处置、起捕采收、尾水处理、智能监管等设施设备存在短板。水产养殖设施装备具有一定的基础,2022年福建省华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元阳县建立云南分公司,主要生产养殖圆桶、集装箱养殖设备等,带动云南设施渔业发展,设施装备远销山东、广东、四川、贵州等省。针对提案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将加大增氧机、投(饲)饵机等补贴机具政策宣传,扩大水产养殖机械补贴规模,积极争取将陆基圆池设施、尾水处理装备等纳入补贴机具范围。坚持渔业标准化建设、设施化养殖、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生态化治理、休闲化延伸发展方向,调查研究渔业机械化需求情况,用好用足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现代设施农业扶持政策,助力渔业装备制造业发展。

(五)在推进微藻产业发展方面。云南不仅是我国微藻生物资源大省,更是中国微藻产业的发源地。螺旋藻产业发展根深蒂固。云南绿A生物公司作为中国微藻行业的领军者,在程海湖畔建立世界较大规模的养殖基地,持续深耕微藻产业近30年,推进螺旋藻产业发展。目前,全省有螺旋藻养殖企业3家,面积1547亩,藻粉产量352吨,养殖产值1.57亿元。雨生红球藻产业发展欣欣向荣。2008年云南绿A公司提出申请,国家卫生部2010年第17号公告批准雨生红球藻为新资源食品,开启全国红球藻产业化发展大幕。云南楚雄爱尔发公司、云彩金可公司、云南博欣公司相继成立并蓬勃发展,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虾青素原料供应地,产量占全国80%以上。核心产区集中在楚雄市、昆明市、屏边县以及曲靖市,养殖企业有12家,养殖面积2074亩,藻粉产量610吨,虾青素含量3%—5%,养殖产值6.4亿元,深加工产品有雨生红球藻油、虾青素微囊粉、虾青素软胶囊、虾青素固体饮料等,总产值16.9亿元。微藻养殖科技含量高,设备投资大,产业渗透推进缓慢,由于受到‌技术瓶颈、资金壁垒、‌产业短板、‌国际竞争等制约,云南雨生红球藻等产业发展还处于成长期。针对提案建议,省农业农村厅在《云南省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把发展雨生红球藻产业作为重点任务来推进,认定云南博欣公司基地为省级水产良种场,生产雨生红球藻良种,调查总结形成《云南省雨生红球藻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报厅领导,在2025年项目资金中统筹支持雨生红球藻设施化养殖,将微藻产业纳入“十五五”渔业产业发展规划,谋划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打好以上组合拳,培育高原特色水产养殖增长极。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协同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坚决贯彻落实好农业界别提出的意见建议,按时推进鲟鱼产业、大水面生态渔业、休闲渔业、装备制造业、微藻产业发展各项措施落实,巩固提案建议成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淡水渔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特色农业强省建设作贡献。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5月22日

(联系人及电话:渔业渔政管理处施传岳,0871-65749501)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