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588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05-27 16:03:06 【字体:
【字体:

潘珉、罗旭2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云南土著渔业产业发展,联动绿美乡村建设的建议(第0588号)已交由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我省江河湖泊众多,水域辽阔,全省共有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特点显著,鱼类资源丰富,特有种类多。省农业农村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满足人民对优美水域生态环境和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为目标,有效发挥云南土著鱼类资源优势和巨大开发潜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土著鱼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产相协调的高原特色渔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关于“推进鱼种资源普查,加快野外生境恢复”的建议

一是自2022年开始对长江流域云南段61个断面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每年开展鱼类种类组成、水生生物资源、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并对鱼类状况、重要物种状况、生境状况三方面指标进行评价。二是开展南汀河、南滚河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项目工作。通过2年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南汀河、南滚河鱼类种类及时空分布情况,特别是对在该区域物种多样性较高的鮡科鱼类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清其时空分布及部分种类的生物学状况。三是开展云南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调查项目工作。开展了槟榔江黄斑褶鮡拟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南捧河四须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南汀河下游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沧源南滚河特有鱼类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4个保护区的第二轮调查,基本完成以上4个保护区边界野外标点、存在可能影响保护区功能风险点标点工作。四是省渔科院自2024年开始启动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及农业农村部珠江流域渔业资源及栖息地调查项目,今年已完成2次野外调查工作。针对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

据记载和实地监测发现,云南共记录有鱼类13目43科202属671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1621种)的41.39%。其中土著鱼类636种,居全国第一,外来种35种,云南特有土著种278种,形成了许多鱼类物种的奇观,如有“上树鱼”“会嗑瓜子鱼”等。经统计,云南境内有分布、收录进各类《红皮书》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珍稀濒危鱼类达96种。2021年2月,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发布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云南纳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土著鱼从原有的6种(1988年)调升到32种(类),占全国80种(类)重点保护淡水鱼类的40%。

二、关于“加强种质资源保育,探索绿色养殖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加强土著鱼生境保护。2008年以来,我省建立了15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9804.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理裂腹鱼、滇池金线鲃、巨魾等50余种云南珍稀土著鱼类。

(二)开展人工驯养繁育技术研究,提升人工保护水平。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渔业科研人员、水产技术团队、企业及大型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等多方力量,相继开展土著鱼类迁地保护及驯养繁育研究工作,筛选开发价值较大品种,系统进行基础生物学、规模化繁育技术、病害防控技术研究和养殖试验推广工作,推动全省土著鱼保护与开发。截至2019年,全省攻克86种土著鱼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土著鱼,如鱇浪白鱼、大头鲤、丝尾鳠和滇池高背鲫等,不仅实现了物种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并且已成为发展特色渔业的重要品种。

(三)科学有序开展增殖放流,恢复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十四五”以来,我省共筹措各类资金约1.58亿元,累计投放鱼类1.5亿尾,其中土著鱼和珍稀濒危鱼类7435万尾,包括丝尾鳠、大头鲤、滇池金线鲃、鱇浪白鱼、云南裂腹鱼、滇池高背鲫、胭脂鱼、金沙鲈鲤、岩原鲤等50余种。通过在土著鱼资源衰退严重的生态功能关键区和重点水域实施增殖放流活动,重要水域群落结构不断优化,水体良性循环逐步改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和修复。

(四)加强渔政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云南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沿江各地聚焦重点地区、重点水域、重点时段,持续组织开展春季护渔、秋季护渔、中国渔政亮剑、暗查暗访、联合执法检查等系列行动,时刻保持高压严管态势。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联合行动5871次,清理违规网具21334张,查办行政违法案件1128件,侦办刑事案件1930起,有力震慑了非法捕捞等破坏野生鱼类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长江流域云南段水生生物种群稳步恢复。

(五)持续开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强化社会保护意识。连续多年结合6月6日全国“放鱼日”、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在全省多地多途径开展长江禁渔、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活动累计10余场次,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场合,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进社区、渔区、学区和保护区,印制并向社会各界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万余份,有效增强社会公众保护意识。依托茂湾云鱼谷作为云南省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平台,开展云南土著鱼保护救护观摩与科普讲解。

三、关于“上下产业集群发展,联动绿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是近年来云南融合渔业科研、水产技术、企业等多方力量,持续加强开展土著鱼类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全省攻克100余种土著鱼人工驯养繁育技术,有近20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其中滇池金线鲃、丝尾鱯、鱇浪白鱼、云南光唇鱼、大鳞高须鱼等20余种实现增殖放流和养殖推广,“十四五”以来累计繁殖推广3亿余万尾,为长江保护及省内相关水域增殖放流2000余万尾。此外,以土著鱼资源为种质基础,积极开展种质创新,创制水产新品种3个,包括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2017)、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2022)、杂交鲤鲃“滇优1号”(通过2024年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公示),突破了云南多年未有适宜自主水产新品种的局面。省内正在开展新吉富“博雄1号”、西史杂鲟鱼、丝尾鳠、花身副丽鱼等多种新品种创制工作,其中丝尾鳠完成F4代选育群体选育,花身副丽鱼YY超雄繁育系建立工作。二是开展土著优质鱼类金线鲃、短须裂腹鱼等在冷流水养殖试验研究。三是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工作中,解析了金沙江裂腹鱼类旗舰物种短须裂腹鱼的人工繁育特性,对亲鱼性成熟的水温、催产素、授精方法、受精卵发育特征及孵化时间等环境条件和限制因子进行了系统探索,掌握了短须裂腹鱼的驯化、人工繁殖、早期发育技术,突破金沙江水系特有物种保育,为云南省“种业振兴”“水电基地”建设、“绿色能源牌”和“绿色食品牌”的打造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推动土著鱼产业联动绿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例如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以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方式,形成“公司 +合作社+ 农户”合作带动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周边446户1845人(含建档立卡户18户60人)参与产业发展,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300余人次,实现农民 “家门口就业”。土地流转面积达1860亩,农户年获租金收益稳定,叠加基地务工收入,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

四、下步工作打算

省农业农村厅将加强对土著鱼类保护和利用的支持,开展土著鱼资源全面系统调查,健全土著鱼保护支撑体系,推动产业往精、深、广方向发展。我们将重点突破土著鱼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启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通过系统化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户专业水平,探索建立基于大水面生态系统的有机养殖模式,严格杜绝配合饲料投喂,充分发挥水体自然生产力,构建“以渔净水、以渔增效”的生态循环体系,实现水质改善与渔业增收的协同发展。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5月23日 

(联系人及电话:苑景,0871-65737392)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