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故事会上,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分享人登上舞台,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即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云南新农民】专栏,聚焦周艺畅、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感受“新农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情系故土绘蓝图,三产联动促振兴,仙草石斛富百姓,康养旅居兴云南。
大家好,我叫周艺畅,云南凌垭健康集团创始人。十年前,我作了一个决定,带薪离岗领办创办合作社,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种植仙草石斛。那时,没人能想到,这株倔强生长在石缝里的草,会成为照亮我们共富之路的光。

文山州广南县凌垭原生铁皮石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艺畅
我出生在广南县杨柳井乡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家里有两个哥哥,我是最小的女儿。小时候,我经常吃到最暖的“百家饭”:乡亲们谁家做好吃的,总会叫上我;让我最难忘的是,上学路上,乡亲们经常往我兜里塞的壮乡美食和五毛钱、一块钱的零花钱。这些沉甸甸的乡情就像石斛的根,深深扎进我心里。母亲常对我说:“孩子,乡亲们对你这么好,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将来好好报答他们。”我牢记这句话,刻苦学习,当上了人民教师,后又调到住房城乡建设局。有了稳定的工作,我终于走出了大山,可每次回家,看到乡亲们依然一成不变,我就会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话:我明白,我的梦想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2014年,恰逢州委、州政府出台“带薪离岗领办创办合作社”政策,我积极响应政策创办了凌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那时候,石斛产业正陷入最低谷的“寒冬时期”,我揣着石斛样品,孤身一人跑遍大半个中国去找市场搞路演。多少次,话还没说完,就被对方请出门外;多少次,为了等客户的一个答复,我蹲在陌生的街头熬到深夜。多少次彻夜未眠,身心俱疲,可想到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父老乡亲,第二天我又振作精神继续努力。
第一年,我硬是靠着这股韧劲,跑出了100多万元的销售额,这让我看到了石斛产业的前景,也印证了古书《本草图经》中记载的:“石斛,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的道地品质。但合作社成立之初面临着斛农亏损和资金、人才缺乏等诸多困难。资金极度短缺的那段时光,我甚至押上了全部身家,自己和家人背负着巨大的风险压力,夜里常常焦虑得无法入眠,多次萌生放弃念头。
所幸,在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及乡亲们的支持下,大家齐心协力,一点一点地扩大种植基地,逐步撑起了石斛产业。我深知,要让产业立得住、走得远,必须得筑牢发展根基,从源头品质抓起。于是,我们建起全县首个石斛组培繁育基地,创新“组培+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出“树上绑着种、篮子吊着种”的模式,走出一条“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的绿色发展道路,将1150户乡亲们紧紧联在一起。
随着石斛原料市场稳定,我意识到种石斛、卖石斛利润较低,附加值不高,联农带农效果不理想,必须得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我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同时主动与科研机构合作,把石斛变成了“能吃、能用、能养”的健康食品、护肤品、养生品,并开发出三大类5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让石斛价值释放倍数效应翻番增长,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更让我兴奋的是,我们打通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实现了“六郎城·仙草秘境”的天然石斛博物馆、丛林万米石斛观光长廊、森林木屋、康养体验、石斛手工DIY等一站式深度游玩闭环。游客朋友来了还想来,欢声笑语印证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乡亲们在家门口“端上了旅游碗,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制定详细的“共富计划”引领乡亲们抱团发展,教会他们种石斛、搞旅游、做民宿,确保致富路上无人缺席,无人掉队。六郎城村的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几百元跃升到现在的3万元!这一成绩的取得,与省委、省政府精准布局“旅居云南”建设密不可分。去年9月,我有幸作为行业代表,参加省委召开的“旅居云南”专题汇报会,并围绕议题作专题交流,积极传递行业声音。10月,省委书记王宁又来到六郎城村调研,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康养旅居模式,并指出要打造“旅居云南”旅游升级版。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宁书记更以“旅居云南首席推荐人”的身份,倾情推介六郎城村,让这座以石斛康养为核心标识的村落声名远播,更将“三产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推向了全国视野。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我们石头山里的“仙草梦”终于绽放成了现实!
站在十年后的今天,回望来时路,我深深懂得:是这片土地给了我力量,是乡亲们的信任让我敢在石头山上“种希望”。如今,看着满山遍野的石斛花绽放,看着乡亲们的笑容越来越甜,我更加坚信,只要心系乡亲、手挽着手,贫瘠的石头山,也能浇灌出灿烂的幸福之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