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故事会上,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分享人登上舞台,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10月22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云南新农民】专栏,聚焦周艺畅、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感受“新农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杰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周建强,今天能站在这里分享,我既荣幸又忐忑。我的故事非常平凡,它埋藏着一个扎根乡土的梦想——过去十年,我看见家乡从贫困逐步走向兴旺,也试着用自己的微光,带领大家发展致富。接下来,就和大家说说我与杰鸿合作社的点点滴滴。

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杰鸿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周建强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2000年初揣着闯劲外出务工。那时的我没技术没文化,只能靠扛砖、搬运挣每月几百元的辛苦钱。2002年,家乡传来了电站建设的消息,此后的十年间,家乡变了样: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旧集镇迁到电站旁,我们移民也住进了亮堂堂的新房。在享受电站建设带来红利的同时,我们开始思考接下来的生活要如何才能持续发展。后来,“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的念头,在我们心里扎了根。
2014年,我邀约了同村4名群众,成立了杰鸿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乡亲们对着“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直摇头,甚至反问:“种地能种出金山银山?”我没辩解,白天带头扛着锄头垦荒,泥土沾满身;晚上揣着政策手册挨家叩门,坐在群众家的炕上和他们交心、算“长远账”。在镇党委的关心下,我们以“股份合作、企地共建、长期受益”的方式,把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拉拢到了合作社的“大家庭”。
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那一年,我们拿下了电站建设的绿化养护工程,年底一算账,盈利超过70万元。当时,我没把钱揣进自己的腰包,而是拿出一部分钱,用以捐资助学,又凑钱给村里修了水泥路,装上了路灯。看着学生背着新书包走进校园,看到老人走在亮堂堂的水泥路上,有一位老党员握着我的手说:“合作社的人,心里装着老百姓。”从那时起,我们不仅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合作社的发展更成了他们对未来的期盼之一。
我深知,单靠发展传统农业是走不长、走不远的,得向科技要效益。我们时常请省、市专家到现场指导茶叶种植、果树管理,共培养出技术骨干200多名,发展了3200多平方米的生态蔬菜大棚。2018年,合作社还引进了无角黑山羊养殖项目,种植特色林果1200多亩,形成了“长短收益互补”的产业格局。
在这里还要给大家说一个案例。前些年,我们种植了100亩的东魁杨梅,到中期每亩仅收获600多斤,一算成本,连开垦土地的成本都收不回来。当时我急得四处询问,终于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请到了省农业科学院专家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白天我们到基地里学习测土配方、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等,晚上又到办公室里共同探讨种植理论知识,大家学到技术以后,杨梅的产量从600斤涨到了2000斤,收入增加了30%。
目前,合作社已有730户社员,2022年总产值突破1200万元,社员年均收入超6万元,周边9个贫困村脱了贫。这些年,累计发放劳务工资4900多万元,给群众提供了20多万个务工岗位。社员王洪兵以前是农民工,现在成了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带领大家进行果园管护、绿化养护,年收入突破8万元。
从外出务工到获得“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称号,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党建引领定向、科技创新赋能、乡情情怀聚力的“大合唱”。我深知,土地不会辜负汗水,未来也不会辜负耕耘者,我坚持每一天进步一点点,带领大家在澜沧江畔书写新的篇章。欢迎大家到我们临沧凤庆走一走,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也祝愿大家实现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