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故事会上,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分享人登上舞台,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10月22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云南新农民】专栏,聚焦周艺畅、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感受“新农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大家好,我叫郭建平,18岁入伍,30岁退役,来自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老厂乡保和村。退役前,我在西藏军区某边防部队服役,那是一个海拔高度4676米,距离中印边界只有750米的哨所。2017年,印度军队非法越界进入我国领土,我所在的部队第一时间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我们全线官兵争分夺秒积极备战,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祖国的尊严,那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最荣光的日子。

玉溪市新平县老厂乡保和村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 郭建平
2022年8月,我转业安置到老厂乡政府工作。2024年9月,乡党委书记、乡长找我谈话,指出保和村村情复杂,此前三任下派村支书都没能扭转局面,村干部队伍缺失、人居环境脏乱等问题突出。这次临危受命,面对陌生的环境,我既忐忑又忍不住用心琢磨:作为“外来人”,怎么融入这片土地、干出成绩?
第一天到村委会报到,眼前的景象让我心头一沉:标识牌东倒西歪,围墙外杂草丛生,几只鸡睡在门口,还有数只大鹅在村委会院子里大摇大摆地走着。进了办公室,地上和桌上满是灰尘,我没多说,拿起扫把就开始打扫。连续3天后,村干部们也陆续地加入进来,我趁热打铁,给大家划分责任区,一周时间就清除了围墙外的杂草、扶正了标识牌,还把空房间改造成会议室和调解室,引导群众圈养了鸡鸭鹅。
面对有3个村民小组不愿意参与垃圾集中清运、在公路两侧乱丢乱倒的情况,我结合老厂乡集体经济“‘564反哺’+三级评议+N”的乡村治理方案,到村民小组挨家挨户宣传动员,最终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带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了“日清扫、周清理、月整治”的常态化机制,全村10个小组生活垃圾由村委会集中清运。
在一次走访中我得知,全村86盏路灯中有45盏已损坏3年,水库沟渠多处塌方。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我争取到12万余元资金,修复了路灯和沟渠,5860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得到保障。
村里一个56户的小组,长达4年没有小组长,村干部提到这个小组都谈之色变,不愿意到小组开展工作,小组里的政策宣传、群众意见收集、农业生产组织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了解到这个小组各项秩序比较混乱,个别群众长期干扰小组事务,乱堆乱占非常严重。短短一个月,我到这个小组入户走访38次,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有一天凌晨1:30,我顶着倾盆大雨骑车回到家,衣服裤子全部湿透。妻子含泪问我值不值得,我湿着眼眶擦干她的泪水说,只要这个村好起来,一切都值得。我召集群众开会,制定村规民约,明确任何人不得干预小组事务,并在一个星期内将公益房、党员活动室、道路两旁乱堆乱放的杂物全部清空。经过不懈努力,这个村民小组乱堆乱占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小组长也在我到任两个月后选举产生,正式带领小组开展各项生产建设。
村民李兴禄是本地优秀青年,本想去昆明发展。我多次上门与他分析农业扶持政策、本地甘蔗种植优势与市场前景,描绘保和村的发展蓝图。我的真诚打动了他,2024年,他整合村内500亩地种甘蔗,产量达3500多吨、收入达180万元,还为村民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蔗农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2025年,保和村全村种植烤烟2907亩,产值达1290万元;种植甘蔗1600亩,产值达580万元;水稻、苦荞、玉米等产业也稳步发展,玉米、苦荞种植预计增收265万余元。全村350户户均主要经济收入从去年5.4万元增至6.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43.8万元增至50万元。
从边境到乡村,我的岗位变了,不变的是初心使命。部队教会我坚守,保和村的田埂教会我扎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到人民群众中去建功立业,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无论是守边戍边,还是服务群众,都应该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