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新农民】李佳洁:在怒江大峡谷种出“致富菇”的90后大学生
来源:中国农网       2025-11-07 09:02:58 【字体:
【字体:

编者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故事会上,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分享人登上舞台,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10月22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云南新农民】专栏,聚焦周艺畅、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感受“新农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是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李佳洁,是一个来自怒江大峡谷自扁王基村的傈僳族姑娘。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选择与坚守、梦想与责任的故事。

怒江山野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佳洁

我的家乡怒江大峡谷——“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那里的乡亲们勤劳淳朴,但因环境闭塞,没能摆脱贫困的阴影。从小,我就在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走出大山。

2015年,我如愿考上大学,但每年要支付上万元的学费,让全家陷入困境。正当我要放弃学业时,村党总支书记带着中交集团的帮扶干部王叔叔赶来说:“孩子,你别放弃,我们来帮你申请助学金!”他的这句话,不仅让我顺利进入了大学校园,更在我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4年后,我大学毕业了,如愿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写字楼里的白领,月薪过万。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当年王叔叔那句“别忘了,你是怒江的孩子”。2020年,我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我要辞去高薪工作,回到生我养我的大山。

有人笑我傻,也有人替我惋惜。但我知道,中交集团为我点燃了希望之火,现在该是我为家乡添柴加薪的时候了。回到家乡以后,我先是靠着3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和15万元全额贴息贷款在村口开了一家小卖铺,这里也成了我了解村民需求的窗口:我听到留守妇女“想挣钱却走不开”的叹息,也看到老人背着山货蹒跚的身影。那时,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家门口找到一个让村民增收的路子。

我心系村民,2021年村里换届,我正式当选为自扁王基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成了村民口中的“书记玛”。但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为了研究一项产业,2023年我决定辞去村委会的工作,成立合作社。从村党总支书记到合作社负责人,我的身份在变,但是不变的是我的初心。到楚雄考察学习时,我第一次见识了食用菌产业的高效益,这让我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怒江的青山绿水,不正是种植菌菇的天然宝地吗?

但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记得我刚创业时,1万多个菌棒,因为技术不过关,三分之二的菌棒烂在大棚里,我东拼西凑的10万元,仅收回2000元。面对这一挫折我哭过,但没有放弃。为了解决技术难题,我专程到云南农业大学请教,有幸认识了韩老师,他愿意带着团队来怒江指导。为了了解第一手资料,我每天在大棚里记录温度差,记得有一天凌晨3点,我打着手电筒,看到棚里绽放出一朵朵金灿灿的菌子,心想,我真的成功了!这一次,我把之前亏的10万元赚了回来,还盈利了15万元。

如今,我们的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还与上海的食品加工厂建立起合作关系,订单排到了年底,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愿意把他们的林地拿来供我们种菌子。现在,合作社还发展了“菌+蒜”轮作模式,推出了香菇酱等深加工产品。更让我自豪的是,通过线上直播带货,我们不仅把产品卖出去了,还让更多人看到了怒江的美丽与希望。

说到这里,有的人又问我,你一个大学生回来种香菇,不觉得屈才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合作社注册了6个商标,今年借助短视频宣传,线上营业额达到了15万元。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合作社的销售额达到80万元,带动了5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我们看到了在外打工的青年们回到村里,更看到了乡亲们脸上重现的笑容,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朋友们,我想说的是,中交集团当时帮我走出大山,是想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而我现在回到大山,则是想让更多的人看见怒江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希望。每一个像我这样的人,只要肯把根扎进泥土里,乡村振兴这一粒种子,就能在峡谷里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