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故事会上,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分享人登上舞台,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10月22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云南新农民】专栏,聚焦周艺畅、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感受“新农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是万旭俊,一个来自曲靖市马龙区彝族村寨的90后小伙,很荣幸今天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与农业结缘的故事。

曲靖市马龙区双虹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万旭俊
2014年,我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经过考试进入银行系统工作。2018年,我到共青团曲靖市马龙区委挂职副书记。在此期间,我经常下乡调研,走访贫困户,发现很多地方因为缺乏劳动力而致使土地闲置。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让我有了销售农机的想法。
2019年,挂职结束后,我做了一个让旁人都觉得冲动的决定:从银行辞职,瞒着家人花光所有积蓄成立了曲靖市马龙区林煜农机有限公司。经过半年的努力,公司踏上正轨,这时候我才告诉家人我辞职的事实。
经过不懈努力,一年后,公司的营业额突破了300万元,家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揪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农户打电话向我们咨询农机服务的事情,这让我灵机一动:成立合作社,让购买机具的农户成为社员,共同承接农业项目,这样一来,既能提升公司的农具销售额,又能让社员获得额外收入,实现双赢。
合作社成立初期,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要采购一批高效优质的设备,这时有80万元的资金缺口。怎么办呢?情急之下,我瞒着妻子,把市中心的一套学区房变卖了,值得欣慰的是,妻子理解并同意了我的做法。有了这套设备,洽谈农业项目的时候,我更有底气了。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年,一个农业托管项目落户马龙,合作社承接了该项目,并圆满实施完成,同时也与周边的各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服务范围不断地扩大,从马龙区扩展到周边的试验区。
2021年3月的一个下午,马龙区一个千头牛场的老板找我洽谈收割甘草的事宜,其中就谈到了青贮玉米,他建议我租地种植青贮玉米。我心想:我们有自己的设备,种植成本不是更低吗?于是,合作社种了300亩青贮玉米。第二年,我又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我们不养牛呢?说干就干,我们建设了牛场、搞起了养殖,截至目前存栏300余头,年出栏量200余头。
合作社在种植饲草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农户种植。截至去年,我们一共种植饲草2万余亩,亩均增收500元。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产量已经超过了需求。经过考察,合作社又建了加工厂,主营饲草料的收储、加工和销售业务。目前,我们一共有2个加工厂,并与周边的各大牛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供应关系。
回顾创业的几年,从农机销售到创办合作社,从办养殖场到建加工厂,每个项目都在规划中有序进行。农机是根基,围绕农机我们扩展种植业务,让撂荒多年的土地重现绿意,让稻田里的秸秆实现回收再利用,不仅避免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还助力了农户增收。经过6年的努力,我们的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当地较有竞争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之一。现在合作社拥有70名社员、100多套机制设备,耕作面积达到40万亩,带动周边就业2000余人次,加工厂收储6万余吨饲草料,带动周边农户共增收2000余万元。
未来5年,我们将以集团公司的形式,推进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一体发展,实实在在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在这里,我想对大家说,丰收的意义不仅是粮食的归仓,更是技术的落地、模式的创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还会携手更多的新农人一起,在家乡的土地上,种出希望、种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