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故事会上,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分享人登上舞台,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10月22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云南新农民】专栏,聚焦周艺畅、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感受“新农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叫鲁凤珊,是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新寨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故事。

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新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鲁凤珊
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2008年父亲病逝,我放下手中的锄头走进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大门。因为我认准保险能为农民保驾护航,于是带领姐妹们组成“大田坝娘子军”,将保险服务送进乡村的农民手中。当客户拿着理赔款向我道谢的时候,我懂了:农民不求逃离土地,只求日子安稳。
8年的保险生涯,我学会了电脑,考了驾照,评上了优秀主管,更攒下了“把乡亲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的初心。
2016年,村“两委”换届,选票将我拉回了村,一边是能养家的保险工作且公司挽留,一边是乡村脱贫的担子和乡亲的期盼,我纠结落泪了。家人说,路你自己选,但不管选啥,都不要辜负大家的信任。最终,我舍弃了小家,接下了引领家乡发展的担子。
当时,正赶上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546户就有318户是贫困户,我只能沉下心啃硬骨头,入户听民意,跑单位争项目,挑灯夜战,凌晨1点前从未睡过觉,500米外的家,成了我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宾馆”。
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村铺起35公里的水泥路,让乡亲们摆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境;建了2个易地扶贫安置点,让121户农户搬了新家。当有人质疑,在新寨村建立农特产品交易市场不会有人来的时候,我坚定信心,只有干才有希望。交易市场建成了,我们圆了祖祖辈辈要在家门口卖货的梦,每年举办的农产品交易会热热闹闹,每4天一赶集,让菜叶变成群众手中的钱。
为聚民心,我们定期开展感恩教育、励志宣讲。在每个节日举办文化活动,重阳节给老年人过集体生日,“六一”儿童节时为孩子们送上文具。此外,村里还开展技能培训,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2021年,乡村振兴号角吹响,我们决定在村里建设同心广场。因为缺乏资金,我们找到爱心人士协调建材,乡亲们则主动背砂石、背砖上山,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都来帮忙。80岁的熊大爷说,村里干事我不能缺席,天不亮就拄着拐杖往工地里赶。乡亲们还将此建设工程取名为“德道工程”,说这是“大家出力、共同受益”的事。当时,一天内最多有110人上工,短短3个月,同心广场、同心塔建起,“道德路”“团结路”“励志路”连起全村群众的心。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走“固老育新”路,香料烟提质扩面,建有机茶园创品牌,加快核桃培育提品质。为了让弱劳力增收,村里主动对接企业发展万寿菊种植。面对反对的声音,我先带头试种两年。今年,我们种了650亩万寿菊,乡亲们每亩增收2000多元,老人们参与采花每月都能挣一笔钱。70多岁的张国昌夫妇说,“老了还能在家门口挣钱,觉得有价值”。现在我们还试验种植中草药、水稻旱种等多种作物,铺就致富路。
坚守十年,新寨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我也成了“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但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新寨村所有人用双手拼出来的,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挂包单位的帮扶,以及我们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扎根一线的辛苦付出。我只是千千万万农民中的一个,我将带着初心、守着土地,跟大家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在此,邀请各位来宾、所有的朋友,到我们温润保山、美丽的“千年茶乡”昌宁做客喝茶,看万亩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