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新农民】李树春:山东菜农靠“深度双绑”扎根高原
来源:中国农网       2025-11-12 09:13:32 【字体:
【字体:

编者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故事会上,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分享人登上舞台,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10月22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云南新农民】专栏,聚焦周艺畅、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感受“新农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是一个大棚里长大的山东人,现在扎根云南弥渡,搞设施农业。2012年,我从山东寿光到大理考察,一眼就相中了弥渡的气候和土地。我们公司从76亩地做起,依托寿光的种植技术,加上弥渡优越的环境,种植的第一批蔬菜一经上市便一炮走红,也有了“北有寿光、南有大庄”的说法。

大理耘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树春

我们以1年建设1个基地的速度发展,8年建成了8个基地。但随着基地规模的壮大,困难也显现出来,土地流转、资金投入、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发展。周边农户虽然想跟上我们的发展步伐,但由于技术匮乏、销路不畅、资金短缺、怕担风险而却步。正当我思考如何把农户带入基地共同发展,就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乡村振兴。

2020年,弥渡县两会期间,我提交了一个关于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政协提案,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想法虽好,落实却难。公司选了大荒地村作为试点,组织团队走街串巷动员农户,最终只有20户参与进来。资金问题随之而来,农户没有钱、银行不敢贷,如何解决?我回去跟公司股东讨论研究,看能不能由公司为农户做担保,可8个股东有7个不同意,项目只能搁浅。

事情刚刚看到一点希望,我不能让它破灭,于是我回家跟妻子商量用自己的资产为农户做担保。妻子虽然满心担忧,但最终还是选择支持我的决定。资金问题解决了,更大的困难又来了:跟公司合作的农户过去从事的都是传统农业,难以适应公司现代农业的标准化要求。第一季种植失败了,大部分农户没赚到钱,甚至还有亏损的。质疑声、骂声、退社的要求迎面而来,但我没有退路,必须要走下去。我带领团队总结了失败教训,与村委会、村支书一起挨户做工作,承诺如农户按照公司标准种植再亏损,由公司承担损失。

农户们看到了我们的诚意,第二季全力以赴地投入。我们建了两个群,一个是技术群,每天发布操作规程,让农户参照执行;另一个是销售群,每天公布销售数据,接受大家的监督。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农产品的产量、品质都有质的提升,其中,提升最大的是我们和农户的信心。

第二季结束后,我们总结了成功经验,之后又努力了两年,还上了300万元的贷款,并成功摸索出一套“深度双绑”机制:企业与农户、村集体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3582”利益分配机制:首先保证农户利益,从销售终端扣除土地租金和投入品、大棚费用,剩下的资金就是净利润。我们把净利润拿出3%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剩余的80%分给农户,农户再从80%中拿出5%放到合作社作为公积金,其余的部分归企业所有。这一机制实现了“三变”,村民变成股东、土地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

到2024年底,公司的合作农户从最初的20户发展到现在的48户,基地面积扩大至200多亩,带动了弥渡县31个合作社加入,还辐射了周边8个州(市)、13个县与我们进行深入合作。我们由此悟到一个真理:要把农户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事业才有根基和未来。

最后,邀请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到“有风的地方”大理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