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新农民】冯小燕:人参果产业的“二代领航者”
来源:中国农网       2025-11-13 08:51:25 【字体:
【字体:

编者按

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成功举行。故事会上,16位来自云南各州(市)的分享人登上舞台,讲述了自己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10月22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云南新农民】专栏,聚焦周艺畅、王陆芬等16位新农先锋的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故事,看见云南乡村的无限可能,感受“新农人”如何以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来自云南石林的冯小燕。

云南石林阳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 冯小燕

站在这里,我的心情很特别。因为我带来的,不只是一段创业故事,更是一份来自家乡土地的深情与希望。

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2.7亿年前,石峰林立,姿态万千。这片土地上,还流传着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阿诗玛》。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的阿黑哥反抗强权、追求自由,最终化作石峰的故事,不仅动人,更体现了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坚韧精神。

而今天,我要讲述的,是这片神奇土地孕育的另一个奇迹——被乡亲们称为“金果果”的人参果。1992年,人参果从南美洲引进石林试种。这种学名香瓜茄的植物,与石林的海拔、气候、土壤条件完美契合。

当我第一次看到人参果时,就被它的外形吸引——金黄的果皮上带着淡紫色的花纹,切开后果肉晶莹剔透,香甜多汁。当时我想,如果能把这种水果种好,也许能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自小,我亲眼所见家里的父辈们在田间辛苦劳作,种植玉米、烤烟等传统经济作物,一年忙忙碌碌,但收入始终有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湖南的周和平,他带领我和几户村民成立了本地第一个人参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开始了有规划的人参果种植。后来,合作社还把种出的人参果带到北京、上海售卖。当时,由于种苗是自育自繁,品种退化严重,人参果的品质、农户的收入都不高。

真正的创业始于2018年。那一年,合作社搭建了第一个简易育苗棚,希望能培育出优质的人参果种苗。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重击——第一批培育的种苗成活率不到一半,直接损失了数万元。那一刻,我想过放弃,但迫于现实压力,还是坚持下来。不会就学,不懂就问,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待在大棚里,查阅资料、请教专家,还专程跑到省、市农科院学习。

经过反反复复的试验,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育苗技术:在隔离温室中,采用进口基质和脱毒母本苗,通过茎尖扦插的方式育苗。用这种方法培育出的种苗健壮无病毒,移栽成活率可达95%以上,人参果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显著提升。

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的人参果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建成110多亩的种苗标准化繁育基地,拥有超过5.6万平方米的自动化育苗温室,年出苗量可达2000万株左右。这些种苗不仅销往石林及周边县市,还远销甘肃、宁夏、福建、海南、广西等省区,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更令人欣慰的是,人参果产业已经在西街口镇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种苗繁育到标准化种植,再到分株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此外,我们还与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依托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脱毒种苗繁育、新品种筛选和高效栽培技术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继续扩大优质种苗产能,让更多种植户能够种上放心苗、高产苗;第二,继续携手科研机构,利用科技的力量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绿色健康的种苗,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吃上放心果、生态果。

随着市场需求的暴增,如今,石林县涌现出多家专业培育人参果种苗的企业,整个产业被带动起来。现在,石林县的人参果种植面积将近20万亩,年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辐射带动了周边近40万亩的种植面积,综合产值超过35亿元,石林县已真正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人参果种植基地、集散中心和优质种苗繁育中心。

作为一名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带领更多乡亲们通过种植人参果实现增收致富,让“金果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希望之果。

各位朋友,当您下次来到石林,欣赏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聆听动人的阿诗玛传说时,别忘了尝一尝人参果。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我们石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故事还在继续,奋斗唯有创新,让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种下梦想的种子,收获美好的未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