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建设
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内容
云南立足高原特色
深化“千万工程”经验本土化实践
以“一村一策”推动基础设施完备度
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提升
让“千万工程”经验的种子
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如今,从洱海之滨到怒江大峡谷
从红河梯田到香格里拉牧场
一个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美丽乡村次第呈现
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第一张成绩单:
基础设施改善 绘就乡村新图景
近年来,云南持续推进系列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工程,夯实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供网等基本保障,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亮点
马散村茶园铺满山坡。(邹鹏 摄)
“山这边,是我们的边境幸福村。”普洱市西盟县马散村党总支委员娜能对着直播镜头笑盈盈地说。
在直播间里,娜能向观众描绘着这个边境幸福村的新面貌:清一色的独栋双层小楼上红旗飘飘,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村里建有旅游观光栈道、恒温游泳馆、水上舞台、工艺品展厅等。
马散村的幸福模样,正是云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生动实例。
成效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面子”,也夯实了发展的“里子”——特色农产品通过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走出大山,乡村旅游依托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八方来客,数字乡村建设让边疆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
第二张成绩单:
人居环境改善 提升乡村“颜值”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切期许。近年来,云南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采取“三清一改”等举措,大力推进绿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打造出一个个花园村、旅游村、绿美村。
亮点
初屯村民房墙壁上的彩绘。(曾永会 摄)
一大早,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金碧镇初屯村村民初华芝就领着5岁的孙女在村中散步。“我们村以前又脏又臭,但现在像公园一样,走在村里是一种享受。”初华芝指着墙角一丛金盏花说:“这儿以前是粪堆,牛粪、垃圾都往这儿倒。”
为提升人居环境,大姚县投资1100万元对村庄进行建设和改造,以“一水两污”项目为支撑,一体推进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建、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在村委会的动员下,村民们共同清理村中的粪堆、草堆、垃圾堆,在家门口建起花园、果园、菜园,实现“园在村中、村在园中”。
航拍镜头下的龙树脚村局部。(郝亚鑫 摄)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龙树脚村对民房进行改造,让七彩民居与远山绿树相映衬,倒映在碧蓝的湖水中,仿佛一幅山水画。
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委会小渔村提升整治绿化空间,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曾永会 摄)
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牛恋村委会小渔村提升整治绿化空间2.7万平方米,以其优美的湖畔风光、洁净的村居环境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成效
人居环境改善的生动实践,既提升了村庄的“颜值”,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第三张成绩单:
公共服务提升 激发乡村活力
近年来,云南大力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通过改善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物流、消防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云南许多乡村正从“基础保障”向着“品质服务”跨越。
亮点
游客在漾濞县平坡镇阿尼么村民小组游览。(郝亚鑫 摄)
初夏的晚风,拂动着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阿尼么村民小组的一草一木,当地村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齐聚一堂,共享“乡村好歌汇”的音乐盛宴。“一个小村子里竟然有录音棚和专业舞台,太难得了。我的音乐梦想在这里能得到实现。”旅居阿尼么的歌手杨建明说。
阿尼么弹叁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江女说,几年前,当地党组织通过引导民族音乐人才回乡创业,建设“阿尼么007艺术农庄”,打造具备专业舞台、灯光音响、录音棚等设施的“乡村好歌汇”,以及“牛棚咖啡屋”等休闲场所,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服务设施。
大理市周城村的非遗工坊。(曾永会 摄)
大理市周城村的非遗传承工坊通过数字化展陈,使扎染技艺体验成为文旅新IP。
在玉溪市红塔区,村级智慧医疗终端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完成慢性病复诊。
普洱市西盟县的“5G+远程教育”平台,让山区孩子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成效
“基础服务保底线、特色服务显优势”的发展模式,正在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从基础设施的“硬支撑”
到公共服务的“软实力”
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
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示范引领下
云南正走出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
乡村建设新路子
如何深化基层治理
培育文明新风
敬请关注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