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云南强化党建引领,为乡村注入发展动能!
来源:“云岭先锋”微信公众号        2025-08-27 09:21:12 【字体:
【字体:

在云岭大地上

一场以“千万工程”经验为蓝本的

深刻变革

正蓬勃展开

当沿海经验运用到红土高原

强大的党建引领成为破题的关键

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支支过硬的干部队伍

一方方充盈的人才活水

共同浇灌出云南美丽乡村的希望之花

 

强基固本:牵牢组织振兴

这个“牛鼻子”

云南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扩中提先治软”行动,以“一村一策”精准滴灌,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

组织振兴——牵好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好做法

走进昆明市安宁市县街街道双村村,连片大棚里番茄长势正旺,绿意盎然。“从5月至今,番茄已热销50吨。下一季羊肚菌、赤松茸接力登场,村集体收入60万元指日可待!”双村村党总支书记张继坤信心满满。4年前,这里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几千元,村党总支还戴着“软弱涣散”的帽子。张继坤带领党员群众“走出去”取经,把先进理念“引进来”落地。他们成立村集体企业,蹚出“村党总支+企业+村民”的联合发展新路。短短几年,双村村党总支成功“摘帽”,跃升为当地的先进标杆。

安宁市县街街道双村村发展羊肚菌产业。(安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在曲靖市沾益区,班子强、群众赞的“示范村”亮起“绿灯”,由乡镇(街道)巩固提升;存在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难题的“重点村”亮起“红灯”,由区领导包干整顿;党组织书记状态欠佳的“关注村”被标为“黄灯”,由区委组织部班子成员联系指导。

强基核心——选优配强“领头雁”

好做法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对341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全覆盖“政治体检”,果断调整不在状态、不胜任、不尽职的党组织书记52名。

为加速后备力量成长,玉溪市华宁县通红甸乡大龙树村党总支书记罗天美担任“导师”,每周带着“徒弟”杨阳走村串户。杨阳翻开写满心得的《民情日记》,扉页上“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的导师寄语格外醒目。

关键举措——延伸党群共治触角

好做法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哪吐村,微网格员李建伟的调解声穿透晨雾。当李开福家的牛踩坏邻居的辣椒苗,他打电话叫来村党总支书记凤珅。10分钟后,纠纷就在田埂上解决了。这背后,是武定县为打通治理“末梢梗阻”布下的精密网络——全县细化了8193个微网格,2025年以来处理矛盾问题1506件,81.6%的问题化解在田间院坝。

 

淬炼尖兵:锻造乡村振兴

“主心骨”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云南将锻造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作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地的核心引擎。

重要方式——“走出去”取真经

好做法

2025年4月,在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小昆村现场教学点,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中济社区普济一组村民组长和茂根听得格外入神。小昆村这个同样依托乡村旅游致富的村庄,让他看到了普济未来的模样。“要打造普济的农文旅‘共富圈’,必须把更多年轻人召唤回来。”返滇后,和茂根马不停蹄地在村里办班传授经验。如今,普济一组的强村公司已带动30多人就业,12家特色民宿、4家餐饮店、1家游乐场相继落成。自2023年起,丽江市古城区已有81名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赴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参加专题培训,将新理念带回云岭山乡。

如今,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中济社区普济一组村美民富。(郝亚鑫 摄)

搭建舞台——精心设计培训

从村寨到省城,精心设计的培训为基层干部搭建起实践练兵、交流碰撞、资源共享的广阔舞台。

好做法

“3年前,这里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如今成了全省的榜样。前来‘取经’的学员最多那天,我讲了8场。”在楚雄州牟定县江坡镇高平村委会牌坊村民小组,村党总支书记李海伟自豪地说。这个曾经的村庄环境“脏乱差”典型,如今是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样板。2023年以来,已有862批、3.9万人次学员来此学习。

成效

自2023年8月云南省启动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以来,全省开展乡村建设培训2200场次,累计培训505.27万人次,先后3次召开全省“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总结提炼并推广了牟定县“五个五”、马关县“12345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沾益区红瓦房村“332”乡村建设、广南县六郎城村“乡村康养旅居”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云南经验”。

广纳贤才:“归雁”回巢振翅飞

“归雁回巢”,得益于云南大力实施基层人才对口培养、“万名人才兴万村”等有效举措。全省各地筑巢引凤,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汇聚。

“归雁”回巢——人才向乡村汇聚

“您看,我的条件符合要求吗?”在玉溪市华宁县华溪镇小寨村委会,返乡的硕士陈琳手持简历热切询问。在城市干了三年农产品电商后,她决心用专业知识为家乡的柑橘产业插上电商翅膀。

在保山市龙陵县,“90后”青年蒋德凡返乡从事石斛电商工作,带动村民将深山石斛销往全国。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天生桥村,“90后”退役军人华翼志舍弃高收入,回乡挑起村干部重担,不仅解决了村民饮水难题,还化身“义务兽医”,守护高峰牛养殖“安全线”。

华翼志带领村民发展肉牛养殖。(通讯员 李龙飞 摄)

政策引路——“归雁经济”蓬勃发展

好做法

丽江市永胜县在4个村试点集体经济收入奖励制度,吸引“90后”返乡青年、“公益达人”等通过“回引”机制入村任职。

腾冲市出台“创业补贴+担保贷款”政策,给予返乡创业者2万至5万元补贴,为重点群体提供最高30万元贷款。截至2024年年底,该市已发放贷款6856万元,带动843人就业。

2024年8月,临沧市创新推行“自然村长”机制。在原有1717名驻村工作队员基础上,增派744名骨干下沉担任“自然村长”,其中24%为30岁以下年轻干部。

昆明市新招聘847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担任村(社区)专职工作者,全市930个行政村干部中高校毕业生占比从2021年的20.08%提升至33.4%。

沧源县班坝村“自然村长”李金能(右二)与村民代表座谈交流。(郝亚鑫 摄)

成效

2023年以来,全省引导12.8万余名大学生、外出及本土青年返乡服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2375名,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5.9万人。

从筑牢边疆坚强堡垒

到淬炼实干担当尖兵

再到广纳贤才赋能乡村振兴

云南正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千万工程”经验本地化实践注入澎湃动能

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加速绘就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