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为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就业创业、建功立业,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2024—2026年)》,围绕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有序引导大学生、外出青年、本土青年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为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月7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青年创业兴乡”专题,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楚雄州青年创业兴乡人才王兴平。
王兴平 图源:“楚雄青年”微信公众号
扎根家乡,让地里种出“金果果”
王兴平,1992年1月出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东华镇上百宰村的第一个大学本科生。大学期间,他和同学曾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旅游,看到当地老百姓家家户户种枇杷,生活富裕,他想,或许家乡也可以通过种植枇杷实现增收致富。于是,还在上大学的他想办法引进了一批树苗在自家荒山试种,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指导,这一次种植以失败告终。
大学毕业后,王兴平带着继续发展枇杷种植的热情,主动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找专家咨询,在得到楚雄适宜种植枇杷的结论后,更加坚定了他回乡创业的信心。为积累经验,他到蒙自市学习了种植管理技术,随后筹集了2.6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家乡流转了40余亩土地进行示范种植,从引种、树塘开挖到后续管护,他和家人都亲自动手干。终于,第一批上市的枇杷因个头大、口感好得到客户认可,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东华镇本东村委会上百宰村枇杷种植基地里的枇杷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联农带农,让枇杷成为群众增收新来源
“一家富”不是真的富,“大家富”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枇杷种植初见成效后,王兴平主动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以自身实例证明枇杷产业在东华镇大有可为,当地调研论证后,决定把枇杷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新产业重点支持发展。
乘着政策扶持的“东风”,他带着创业梦想和创业项目,成立了楚雄市兴蕴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开始在当地发展枇杷种植,其中党委、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及发动群众,合作社负责新品种引进、种植管理技术培训指导、产品收购和市场销售。经过多方努力,合作社社员从19人发展到1318人,枇杷种植面积从40亩发展到1.32万亩,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在自家荒山种上了枇杷。2023年,东华镇枇杷产值达2100万元,带动枇杷种植户户均增收2.93万元,带动213户脱贫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
产销融合,让楚雄枇杷走得更远
随着东华镇枇杷上市的数量越来越多,王兴平开始意识到,只有打造品牌、拓宽销路,才能让产自楚雄的枇杷在全国叫响名号。于是,他与创业团队跑遍了合作社的种植地块,从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培训抓起,引导群众树立“只有好产品才能卖出好价钱”的理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打造了“彝州金果”“兴蕴”等枇杷品牌,并逐步得到客户的认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上百宰村以村社共建的方式建设了分拣、包装、冷藏车间,每到枇杷收购季节,临时用工多达300余人,支付工资达15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5000元。
为拓展销路,王兴平大胆闯市场,带着产品到北京、上海、浙江、重庆、四川、贵州、福建等地开展产品推广和宣传,并通过线下销售打造品牌与线上销售增加流量相结合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来自楚雄市东华镇的枇杷。
王兴平正在直播带货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创业孵化,助力更多青年创业兴乡
近年来,王兴平的创业之路逐步迈上正轨,他于2023年3月荣获楚雄州第一届“青年创业州长奖”提名奖,同年10月当选为楚雄州青年创业协会副会长。获得成功后,他不忘初心,充分发挥创客联盟、青年创新创业见习基地作用,以“协同创造+创业实践+知识分享+跨界协作”模式,积极为创业青年开展服务,与他们一起研究项目、直播带货、参加农产品推介等活动,在实战中为创业青年答疑解惑,帮助6名返乡创业青年孵化创业项目。此外,他还依托楚雄州青年创业协会的平台资源,充分发挥创业导师的作用,围绕社交电商、网络营销、社区新零售等领域开展指导培训,助力创客空间的8名返乡创业青年成功创业,并组建起青年创客电子商务团队,青年创客成员先后荣获多个州级、省级创业比赛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