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为激励引导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就业创业、建功立业,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2024—2026年)》,围绕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有序引导大学生、外出青年、本土青年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为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3月7日起,“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青年创业兴乡”专题,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德宏州青年创业兴乡人才李能龙。
李能龙在查看向日葵幼苗 图源:“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微信公众号
“头雁”领航,带动“群雁”齐飞
李能龙,1983年生,现任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戛镇象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年幼时,李能龙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残疾,但他身残志不残,在致富路上勇于尝试,成为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4年,李能龙从网上了解到一种名叫“三元”的家猪品种适合在当地养殖,于是萌生了养猪创业的想法。然而身边的人都认为养猪风险大,纷纷劝他放弃。他没有动摇,拿出自己打工攒下的全部积蓄,加上银行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的钱,凑了10余万元,盖起了养猪场,购入了170头商品仔猪开始养殖。第一批猪出栏后,李能龙净收入达14万余元,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之后,李能龙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拄着拐杖挨家挨户讲经验、送技术,不仅邀请州残联、州科协、州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专家来村里为村民上培训课,还免费将小猪仔送给村里生活困难的群众,带领20多户村民搞起了养殖,带动建成5家微型猪场,逐步推动养殖产业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村里的猪出栏实现增收430余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成立直播电商基地,农产品出村进城
一次外出学习时,李能龙再次发现了“商机”——当地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百香果,于是他开始带领村民们尝试百香果种植。随着种植的300余亩百香果喜获丰收,实现了500余万元的交易额,村里的百香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何为农产品找到销路成了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为此,李能龙在省、州残联的帮助下积极参加电商培训,在全州率先建起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李能龙电商工作室”,实现在网上销售百香果、甜脆玉米等农产品,年销售额达30余万元,拓宽了群众销售农产品的渠道,李能龙电商工作室也因此成为省、州残联居家创业示范点。
李能龙(左)正在跟合作社社员探讨网络店铺的运营 穆功 摄
做大做强,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
李能龙始终秉持“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产业发展是王道”的理念,依托电商平台逐步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2020年3月,李能龙积极争取到精准扶贫项目的支持,在德宏州成立了首个以残疾人和脱贫户为主体的合作社——德宏州春哺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购物平台开设旗舰店,带动象塘村农产品远销省内外。2022年以来,合作社已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60余万元。
随着乡村特色休闲旅游热度的不断攀升,2023年,李能龙紧跟市场需求,带领群众种起了向日葵,并推出小学生“开心农场”“向日葵花海”等创新型项目。通过媒体宣传、抖音直播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赏花,短短20多天就有2万余人来象塘村打卡,门票收入达4万余元,带动了村民经营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万余元。
李能龙在查看商品 图源:“微美芒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