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紧扣“三茶”统筹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科技引领”为核心,在茶园立体种养、茶林下多元经济开发等领域形成“茶菌共生”“茶药套作”等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走出一条联农带农的新路径。
科技赋能:茶园里的“生态密码”
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陈家寨村,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研发的“茶园返生态食用菌栽培技术”让冬季茶园变身“聚宝盆”。通过“木屑+玉米秸秆”基料发酵技术与松针覆盖仿野生种植模式,赤松茸亩产超1吨,亩产值突破3万元。这种“以短养长”模式使茶园在春茶采收前即可实现收益,带动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90万元,农户通过“合作社打工+土地入股”实现人均日收入100元,曾经的“冬闲田”成为“寸土生金”的示范地。
在保山市昌宁县翁堵镇,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构建的“茶树+N”多物种共生体系开创生态农业新范式。通过茶—林(香樟、羊蹄甲)间作、林下套种滇黄精等、茶园养蜂等技术,茶炭疽病发病率下降43%,土壤硒含量提升至0.82mg/kg,形成“茶园养菌、菌渣肥茶”的生态循环。其中,滇黄精红茶凭借茶多酚含量高20%的优势,市场溢价达30%,成为“翁堵硒茶”的核心竞争力。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兔街镇,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科技特派团深入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念,自2022年王白娟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基层科研工作站挂牌成立以来,3年间组织13批、270人次深入开展科技服务,帮助编制涉茶产业专项规划4个,完成135余份古茶树种质资源的17项生化指标及8项土壤理化指标测定。通过检测发现兔街茶具有“三多一少”(氨基酸、茶多酚、硒含量多,咖啡碱含量少)的优势特征。同时,指导茶农套种滇黄精200余亩、重楼400余亩,养殖胡蜂1万窝,建成立体生态示范茶园600亩,推动茶园从单一种植向“茶药套作+立体养殖”多元经济模式转型。
产业创新:产学研融合的“云岭样本”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以“校地企协同”模式打通科研转化“最后一公里”,在双江、翁堵、南华等地建立“成果转化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孵化出《一种滇黄精调味茶的生产方法》等专利技术,推动茶林下经济从单一种植向“种植+加工+文旅”融合升级。如双江县推行“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赤松茸刺身、药膳等深加工产品;在翁堵镇试点的生态立体茶园中,构建“茶树+N”多物种共生的生物群落,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强;南华县依托校地合作,打造“兔乐之”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统一授权商标、统一购销订单、统一加工标准,整合全镇茶叶资源。同时,探索“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新业态,建成集茶室、民宿、美食于一体的茶庄园1座,发动群众自建民宿1栋18间,完成10公里茶园道路硬化,铺设4.2公里观景通道,安装60盏茶园照明太阳灯,开发茶具、茶杯等系列文创产品。2024年兔街镇干茶产量达825吨,产值1.08亿元,较2021年翻13.61倍,茶农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人才培养方面,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利用学生生产实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安排学生到全省主要茶产区学习实践,目标打造茶产业人才培养的“云南样板”,为千亿云茶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构建“理论+实践”双轨育人机制,这不仅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破性尝试,更是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人才支撑模式。
生态效益:绿色转型的“云南方案”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理念,通过科研实践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路径。在双江、翁堵、南华等地,通过仿野生食用菌种植、茶林套作等模式,有效改善了茶园微生态环境,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推动菌渣还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落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构建“茶园养菌—菌渣肥茶”的生态循环体系,为全省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这些举措既守护了云岭大地的绿水青山,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了生态底色。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以科技为笔、以担当为墨,在云岭大地书写“三茶统筹、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答卷。从澜沧江畔到哀牢山麓,科技特派员们用脚步丈量茶山,让科研成果扎根泥土,让茶林下经济成为富民增收的“绿色引擎”。(拟稿人/摄影:何小芳 审核人:王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