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屏边县和平镇做实集镇集中安置区后扶工作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和平镇集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是一个占地面积104亩、有着312户1287名搬迁群众的大型安置区,其中脱贫人口259户1070人。2019年6月完成搬迁户入住工作以来,在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上创新思路、寻求办法,努力做到“三并三促”,在交流融合、增收致富、整体提升上取得明显成效。4月3日,该安置区获得云南省2025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成效明显安置区以奖代补项目。
坚持服务与引导并举促融合
安置区涉及11个村委会33村小组,其中整村搬迁的有15个村小组。为做好安置区日常管理,和平镇探索组建管理委员会,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常态长效运行,努力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
设岗定责靠前服务。和平镇镇党委、政府牵头指定安置区管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2人,研究制定并及时修订安置区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管委会负责做好安置区环境卫生、综治维稳、政策宣传等工作,采取排班制开设就业、就学、就医、社保、法律咨询等各类公共服务窗口,确保搬迁群众享有安置地同等公共服务。管委会牵头建立安置区微信群,群众把需求发到群里,管委会后续进行服务工作。
划定片区动态服务。和平镇红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开龙云南财经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乡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已兼任管委会委员5年,展现出年轻干部的青春风采。他介绍,管委会探索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的管理做法,充分发挥网格治理机制的作用,将安置区划分为4个片区,设置4个片长,负责做好片区日常管理工作,督促管理好各辖区内楼长和公益性岗位人员认真履行职责;32个单元的每个单元选取一名楼栋长,楼栋长也是保洁员,每月工资800元,负责做好本栋楼群众的政策宣传、思想引导、卫生保洁等工作,确保服务群众的工作兑现在末端、落实到一线。
健全体系周到服务。为推进网格集成管理,他们统筹整合并建立人口信息与社会事务信息资料库,实时动态更新数据,统筹开展公共环境卫生、普法强基、矛盾排查整治等工作,确保“小问题不出栋、大问题不出片”。及时组建安置区治保队、团支部、妇女联合会,配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党支部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形成群治群享的良好局面。从瓦乍村搬迁过来的刘庆英,今年78岁了,尽管儿子、儿媳在省外务工,孩子也一起带到务工地上学,但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出资1万元就拎包入住了,管委会想得很周到,做得也细致,安置区的服务、治安都很好,儿子、儿媳在外务工也更放心了。”
坚持产业与就业并力促增收
和平镇党委、政府认识到,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在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而且要在健全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中,推动就业增收和产业增收协同发力,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同题共答,才能确保产业发展、就业稳定、收入不减、安居乐业。
完善产业配套政策。和平镇以安置区为中心,在周边划分不同片区,注重挖掘潜力、发挥带动功能。在六斗片区投入东西部协作帮扶项目资金390万元,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带动63户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整体打包131.8亩土地进行流转,建设蔬菜大棚207个,实现务工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在底咪底片区引入一家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林下土地种植板蓝根,建成示范基地,带动100余人就近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助力村集体增收24万元。结合红星片区传统养殖业优势,组建养殖互助组和专业合作社,规划养殖区,示范带动阿马底、白石头等6个村小组搬迁户养殖黑山羊1000余只、黄牛400余头。同时,还利用安置区奖补资金100万元新开挖产业发展道路10公里,覆盖生姜800余亩、万寿菊200余亩、玉米2000余亩。他们还注重落实小额信贷政策,对安置区符合条件的申贷人员应贷尽贷,扶持了一批有自我创业精神的农户。目前,共发放信贷66笔322.76万元,惠及64户286人。为方便群众,离安置区有20公里的坡背村委会,政府也帮助铺上了预制块路,实现道路硬化。
注重能人示范带动。红星村35岁的搬迁户熊正龙,是安置区出了名的种植大户。2024年,他带头种植生姜30多亩,2025年发展到50亩,还种植了20多亩三七地,平常吸纳10多位村民到基地务工,务工高峰期多达30人。在熊正龙的带动下,全村发展生姜种植1000多亩。监测户熊小老2023年还开始探索白芨种植,2024年8亩白芨就卖了10多万元,不仅消除了返贫风险,而且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2024年,红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多元,增长8%。2019年,红星村搬迁过来的102户居民中,只有熊正龙家的一辆5万元的面包车,现在五分之四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汽车。52岁的农户马永昌,在安置区还开了一个小商店,从事餐饮和出售日用百货,一年可挣5万元。2022年,他被推选为村党总支委员。
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安置区的1287人中,有劳动力780多人。目前,安置区外出务工452人,就近就业100余人,加上自主联系外出务工的一起,确保了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和监测对象至少一人稳定就业。这得益于管委会的主动服务、靠前保障。他们第一时间建立起安置区“易地搬迁家人群”微信群,动态了解群众的务工需求,及时推送从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相关企业了解到的用工信息,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搭建“绿色通道”,并适时组织沪滇劳务协作“订单式”培训就业推荐会。引导外出务工的452人中,乡内务工169人、乡外县内11人、县外省内167人、省外10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集镇搬迁点总人数的35%。2024年,“易地搬迁家人群”微信群推送省外的电子产品制造、洗衣机、电视机生产等务工岗位信息400多个,也备受大家青睐。近110名老弱病残者,也全部纳入社会兜底保障对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23年6月,管委会委员熊开龙荣获教育部颁发的“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促提升
和平镇党委、政府在巩固拓展集镇安置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公共服务的便利度、人居环境的舒适度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安置区的群众来自四面八方,有苗族、彝族、壮族和汉族,苗族群众占到40%左右。为此,他们注重体现安居房“简约苗式”的地域特征,顶部采用坡屋顶建筑形式,并配以穿斗木构造装饰、木窗格、檐口小青瓦、苗族图腾、米黄外墙等苗族建筑元素,充分表达苗族建筑的特征和精髓,传承苗族地域文化,营造更加贴近搬迁群众风俗习惯的生活氛围,让他们住得更加舒心。这几年,还陆续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硬化道路4.83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灯200盏,新建60立方米蓄水池2座、铺设引水管道5公里,架设10千伏及生产生活用电输电线路5公里、变压器1台,新建公厕5座、垃圾池10座,并建起一个花鸟市场,吸引了全县周边乡镇不少的游客。他们还计划2025年在安置区投资100万元,建设“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目前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已完成项目选址和平整土地。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满足群众文体活动、红白喜事等日常生活需求,还有利于提升为民服务便利化水平和安置区精细化管理水平。
权益保障越来越好。安置区有留守老人50多位、留守儿童80多人。搬迁户熊小老高兴地说,“安置区离集镇就100米,生活方便多了,老人就医、孩子读书都很方便。”安置区配套有卫生服务中心1个,安置区周边就是中心卫生院,配备医疗卫生服务人员42名,安置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安置区800米之外就是者底冲小学,1400米开外就是屏边县第二中学,无条件接收安置区群众的子女就读。2024年7月,和平镇建起安置区青年之家“青年书吧”,包括图书1000多册,还有文具、玩具等。他们在寒暑假把儿童组织到青年书吧,组织回村的10多名大学生进行作业指导、开展文体活动,将“青年书吧”打造成集书香阅读、文化感知、交友联谊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给安置区的留守学生儿童们提供了一个充实、快乐的寒暑假。
和美氛围越来越浓。安置区管委会坚持党建引领多点发力,通过活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注重强化安置区事务中的搬迁群众参与度,切实提升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他们积极引导群众自我管理服务,促进楼栋、片区邻里和谐、生活和睦,提升安置区自治水平,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安置区管委会还组织开展社区移风易俗行动,引导搬迁群众逐步养成文明习惯。由管委会牵头制定《集镇安置区居民文明守则》,并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成立文明习惯帮扶监督小队,帮助和督促有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开展社区文明个人、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个人和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形成学先进、改陋习的良好氛围。安置区持续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目前,安置区共有26名党员,4名搬迁群众党员被选拔到社区管理岗位,直接参与社区管理,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发展集体经济、建设和美乡村的强大助推器。(拟稿人:李熙 审核人:赵珖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