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科技赋能让红花更红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04 08:53:39 【字体:
【字体:

本报美编 张维麟 画

背景

云南红花科技居全国前列。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胡学礼团队选育出18个红花品种,育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所育品种应用面积约占云南的90%。

话题

红花虽是小作物,却有大文章可做。通过科技驱动产业升级,云南有望成为全国红花产业的高地,云南红花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以硬核创新成就“科技之花”

云南红花有多“牛”?从这组数据中可见一斑:新疆、云南分别是全国红花第一大产区和第二大产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作所特色经济作物创新团队选育的红花新品种在省内的覆盖率达90%,在新疆红花主产区的覆盖率达70%;云南红花原料在开发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中占全国的45%,提取红花色素占全国的70%,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久负盛誉。

云南红花凭什么能跨越山海、绚丽绽放在数千公里外的全国第一大红花主产区?

“红花是云南省重要的道地中药材,年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约占全国的30%,年产值达10.5亿元。”团队首席专家胡学礼研究员分析,云南红花种植成本低、产量高、上市早,且品质优异。他介绍,云南秋播红花生长期长,营养物质累积多,花瓣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柰酚含量相比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分别提高2倍以上。通过全国主产区推广的云南红花样品检测,云南生产的红花药用成分含量高于新疆、甘肃等主产区。

循着云南红花发展脉络探寻,不难发现,拥有优越禀赋的云南红花能够顺利长大长壮,在全国红花产业版图中赢得一席之地,离不开科技数十年来的持续支撑和引领。

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艰苦攻关,云南红花科技已跻身全国前列:胡学礼团队收集保存52个国家的5371份红花种质资源,所收集保存的种质资源国内最多,极大丰富了我国的红花基因库;育成红花新品种18个,育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其中,团队育成的“云红三号”是首个红花品种权转让给新疆;“云红七号”常年在云南、新疆、甘肃等红花主产区推广近50万亩,是云南省首个获得生物医药类后补助的红花品种及中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红花品种。

近3年来,团队选育的品种在云南省推广约70万亩,实现农业总产值23.6亿元,新增产值4.2亿元。云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花良种繁育基地,云南红花新品种的产量、质量、适应性、抗逆性等受到全国红花种植者的好评和认可。

以“红花+N”打造“致富之花”

南涧是云南红花第一种植大县,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占全省的20%、全国的6%,综合产值超过2亿元。在这里,胡学礼是赫赫有名、众人信服的大专家。

2023年,云南省南涧红花产业科技特派团项目启动。2024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合作成立云南省南涧县无量山红花研究中心,胡学礼带领团队深入田间一线做服务、强支撑、促转化,南涧红花从此踏上科技进阶之路。胡学礼团队选育的8个品种在南涧试验示范,“云红七号”和“云红12号”作为主推品种备受瞩目。团队大力示范推广“红大+红花”双红轮作制度、红花与豌豆山地间作、红花化肥减量增效、红花病虫害绿色防控、红花机械采收、红花产地初加工6项技术;制定2项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南涧红花渐渐声名鹊起,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团队打造的“红大+红花”万元田试验示范样板实现亩均综合产值1万元以上,点缀南涧高山陡谷间的朵朵红花成为当地的“致富花”“景观幕”

“以前种植红花只能靠天吃饭,产量和收入都很不稳定。现在有了科技特派团的指导,我们学会了科学种植和管理,红花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收入也增加了。”南涧县乐秋乡红光村村民小组长李伟光对此体会颇深。

红花灼灼,药香沁人。不仅仅是南涧,在巍山、弥渡、隆阳、昌宁、永胜等云南红花产区,红花科技均展现出推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担当。

云南红花是冬季特色农业开发的亮点,亩均产值4000元左右,比起油菜、麦类等小春作物经济效益更好。应用烤烟(玉米)红花轮作免耕轻简化栽培技术,比传统种植方法增产10%以上,种植成本减少一半;应用红花-豌豆(蚕豆)间套作协同发展关键技术,在永胜、南涧、弥渡等地实现综合亩产值7000元以上……胡学礼团队不辞辛劳扎根基层一线,把科技播撒在田野里,有效带动云南红花产业转型升级。

以科技之力浇铸“品牌之花”

“红花作为特色经济作物,兼具药用、食用、保健、色素提取和饲料等多重用途,周期短、含量高、品质优、效益好,市场需求稳步增长。”在胡学礼看来,红花一花多用、浑身是宝,具有广阔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近年来,云南红花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为凸显品牌价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2024年云南省将红花作为云南省“十大健康资源”品牌打造,云南红花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红花作为一种小作物,坚持研究到现在实属不易。现在,随着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红花发展前景越来越好,自己感到很欣慰。”胡学礼坦言。

“思路很重要。”胡学礼认为,搞科研一定要有想法,一定要有创新。团队的科研方向需紧跟市场变化,避免“闭门造车”。就红花来说,团队过去研究多聚焦于红花的经济价值,但近年来发现其在药用、食品、化妆品领域的市场潜力更大,由此更注重高品质和专用型品种选育,并通过推动优质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规范农户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云南红花的产量及品质。

“红花虽是小作物,却有大文章可做。”胡学礼表示,尽管云南红花产业还存在种质资源利用率低、品种混杂退化、栽培管理不规范、产业链短、机械化水平低等短板,但产业的特色、优势、前景也很突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要联合全省红花科研力量,以科技驱动产业升级,通过应用全基因组选择等分子育种技术,提高红花育种效率,选育高品质和专用型品种;建立良种繁育技术体系,持续推进红花良种化,扩大优质红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推动打造云南红花知名品牌;强化全产业链科技支撑,建立GAP基地,助力企业开发食品级色素、功能性红花油、红花保健品、红花相关药品等高端产品。

“相信通过科技的创新应用,云南一定能成为全国红花产业的高地。”把美丽愿景转变为产业实景,胡学礼信心满怀、干劲十足。(记者:陈云芬)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