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立足资源优势,以农民为主体,做强产业带动就业,实施“家门口”务工就业,把二三产业留在农村,农村就业创业势头良好,就地就近就业率超过97%。
产业筑基,打牢就业“蓄水池”
西双版纳州依托热区、土地等优势,实施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以橡胶、普洱茶、小糯玉米、热带水果、生物医药(傣医药)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格局,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6.73%。经过发展,全州茶叶种植142.81万亩、产量6.88万吨,天然橡胶种植465.81万亩、干胶产量35.73万吨,均列全国第一;水果种植87.34万亩、产量144.56万吨,甘蔗种植20.82万亩、产量105.61万吨,小糯玉米种植超20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全省第三。立足特色产业,既带动本地群众在采茶、胶割等时节就地务工,又吸纳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实现“家门口有事做,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认定帮扶车间25家,安置公益性岗位4269人,培育乡村工匠173人、致富带头人115人,脱贫人口务工2.84万人。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59元、增长6.9%,居全省第三,城乡收入差距1.95:1,全省最小。今年上半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66元,增长6%。
品牌赋能,提升就业附加值
立足全州资源特点、地域特色、民族特性,打造橡胶割胶、傣锦织锦等特色劳务品牌。推进古茶山一二三产业融合工作,6家茶企入列中国茶叶百强,4家企业9个产品获云南“10大名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云南著名商标1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件;“拇指玉米”纳入全国“特质农产品”,“勐海茶”入列2024区域公共品牌,25家企业产品入云南绿色云品目录,认证“绿色食品牌”基地69个,“象往版纳”“雨林傣乡”等区域品牌效应凸显。全州培育农业企业2982户、龙头企业18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987个、家庭农场4690个,充分挖掘就业岗位。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3.33亿元、增长3.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85万人,人均工资性收入4536元、占比21.5%。
机制创新,构建就业生态圈
西双版纳州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推动每户发展1~2个增收产业;制定“家门口务工车间”试点方案,培育创业小镇、街区、社区、村落,擦亮“就在群众身边”就业服务品牌。建成“三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去年发布岗位63期、3.66万个,实现求职“网上看、指尖办”。建立“三个清单”,设置100余个工种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技能西双版纳”等行动,构建“产业+项目制+特色职业”培训体系。今年上半年,全州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3672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43人。
西双版纳州通过产业、品牌、机制三维联动,形成“产业吸引就业—品牌提升就业—机制保障就业”良性循环,实现“家门口的体面就业”目标。(拟稿人:周幸强 审核人:李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