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云南省强化帮扶车间兜底保障能力,推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助力提升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能力,让“小车间”托起群众“大民生”,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就近就业促增收之路。“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现开设【家门口就业】栏目,推介10个云南省建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典型案例,通过呈现典型经验让“家门口的务工车间”释放更大带富效应。
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立足干热河谷气候资源禀赋,以“招小商、兴产业、稳就业”为路径,通过招引“小而精”的产业项目,配套“实而细”的服务保障,探索出一条“企业扎根、产业集聚、就业稳定”的就近就地就业模式,破解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激活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产业落地至今累计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务工增收800万元。
引企兴产,“小荒滩”变成“就业场”
引进生态农业企业发展蓝莓产业,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管理体系,将荒芜石滩改造为千亩蓝莓种植基地,形成“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产业链,累计产值突破1.1亿元。配套建设5000平方米冷链物流中心,盘活低效土地资源的同时创造多层次就业岗位,日常管护岗可稳定提供80余个长期岗位,负责植株养护、设施管理等,月均工资达3000元以上;季节性采摘岗在盛果期开发500余个临时岗位,农闲期错峰用工,单日最高用工量超800人,按件计酬每人日均收入为150元—200元;基建辅助岗在基地建设期间吸纳100余名村民参与土地平整、棚架搭建等工程,人均增收超2万元。
图源:“玉龙之窗”微信公众号
利益联结,“单收入”变为“多渠道”
创新“土地+务工+资产”联动机制,构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共同体,实现就业增收多元化。一是土地流转“稳底盘”。签订21年长期流转合同,租金每5年每亩递增100元,累计流转土地3000亩,收取租金450万元,760户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二是务工就业“增活水”。建立“企业直招+合作社组织+村委会推荐”用工通道,累计带动2800余人次就近务工,发放工资超800万元,户均年务工收入突破2万元。三是资产盘活“拓空间”。依托“企业+合作社+党组织”模式,将闲置校舍、农户房屋改造为“幸福里”就业社区,既为企业解决住宿难题,又通过房屋租赁为农户创造财产性收入,单户年均增收3000元—5000元。
社区赋能,“打工者”成为“新居民”
为解决企业“用工难”与务工人员“留驻难”问题,打造“1+4+N”模式的雪山恬就业“幸福里”社区,构建“就业有岗位、生活有保障、成长有通道”的服务体系。一是打造拎包入住“生活圈”。改造闲置校舍2.5万平方米,配套宿舍、中央厨房、篮球场等设施,可容纳1200人居住,提供“送餐到岗、往返接送”服务,务工人员月均生活成本降低40%以上。二是建好精准高效“管理网”。建设高效的务工人员信息动态管理平台,将员工信息管理、支持日工和包工管理、工资记录可追溯等三个方面纳入平台,实现对入住务工人员基本信息统一管理,让务工人员在“幸福里”社区感受到幸福就业。三是设立技能提升“加油站”。构建“岗前培训+技能竞赛+素养提升”三级体系,开展采摘规格、设备操作等岗前培训25场,吸引250人参与技能竞赛,联合人社、司法等部门开展职业技能、普法宣传等培训110场,3600人次受益,务工人员技能达标率从50%提升至85%。四是搭建文化融合“大舞台”。依托民族打跳广场、影音室等场所,每周组织“幸福打跳”、电影放映、篮球比赛等活动,累计开展文化活动50余场,促进各民族务工人员交往交流,增强归属感、幸福感。
玉龙县雪山恬就业“幸福里”社区 图源:“玉龙之窗”微信公众号
群众有感,“短期工”成为“稳定军”
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蓝莓产业直接带动就业超800人,间接催生餐饮、零售、民宿等服务业岗位50余个,新增饭店、民宿、商铺、药店等业态,快递代收点日收发包裹量可达200余件,形成“产业+服务业”就业矩阵。二是收入结构显著优化。本地农户人均年收入从2021年的1.2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2.5万元,其中务工收入占比从30%提升至55%,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超60万元。三是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务工人员平均就业时长从4个月延长至8个月,稳定就业比例达60%,社区入住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形成“企业稳得住、人员留得下、技能提得上”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