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昭通市永善县坚持党管人才、为党聚才的工作原则,围绕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紧盯发展瓶颈,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求解思维,通过“引、育、用、留”一体化推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人才在一线汇聚、作用在一线发挥、工作成效在一线体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以人才赋能推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广拓渠道“引”人才
走进位于永善县红光易迁安置区的云南钜盛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只见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内,几十名工人正娴熟地组装着高转速电吹风电器零部件,不一会儿,一台台造型精美、轻巧便捷的吹风机便完成组装。“在家乡‘归雁’行动的号召下,我选择返乡创业,进军电器零部件生产行业。经过多年努力,公司生产的多功能茶几、电壁炉、取暖器等产品热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年产值达820万元,还带动8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顾家两不误。”公司董事长王国超高兴地说。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永善县围绕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采取“刚性+柔性”的办法,不断拓展招才引才渠道。
聚焦全县农业转型升级方向、美丽乡村建设短板、农村创新创业弱项等方面,持续深化“归雁兴永”行动,常态化开展人才招聘会、返乡人士代表座谈会,建立永善籍在外优秀人才库681人,吸引117名优秀人才回乡投资发展项目14个,实现经营性收入2200余万元,带动1158名群众实现就业,支持65名优秀归雁人才参选村党组织书记、“两代表一委员”,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创业平台7个、市级返乡创业园2个。
通过公开招考、特需人才招聘等方式,招录公务员(参公管理人员)56名,文旅、林业、农业农村等行业事业单位人员319名,其中紧缺人才24名,引进卫生人才28人,教育人才141人。同时,依托溪洛渡水电站这一张世界级名片,先后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194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47人,建成医疗专家工作站16个,举办学术讲座255次,下乡义诊5796人次,开展CT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颈内静脉穿刺等新技术76项,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行业”的倍增效应。
靶向施策“育”人才
2024年11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蔡礼鸿、副教授曾云流一行,先后深入永善县永兴、黄华、青胜等乡镇(街道),开展枇杷矮化回缩整形修剪、疏花抹芽及猕猴桃采摘储运等技术培训。培训现场,大家认真学习,踊跃提问,同专家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对示范果树修剪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要点进行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为释放人才内生动力,激活城乡“一池春水”,永善县除精准引进外来“凤凰”,还持续培育本地“卧龙”,围绕枇杷、脐橙等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人才培育重心下移,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194人,培养乡村CEO4人,开展技能人才培训69期3721人,开展枇杷种植、生猪肉牛养殖、金江建筑、电商等实用人才培训5万余人次,打造综合型乡土人才队伍。同时,选派112名骨干医生、教师、重点行业专技人才到上海、昆明帮扶地区学习锻炼和跟班培训,40名帮扶专家帮带培养本土技术骨干178人。建立东西部协作专家工作站2个,邀请专家到永善县指导工作101人次;开展新一届永善“名家、名师、名医”、“乡土人才”选拔培养,遴选培养“三名”人才6人,“乡土人才”30人。
借智引力“用”人才
今年49岁的范玉华曾在上海三所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担任过班主任、教师发展部主任、党总支副书记和副校长等多个职务。2022年7月30日,他到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校长一职,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教育帮扶,通过积极争取支持和师生不断努力,学校晋级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学校,获评“昭通市教育发展先进集体”,为加快永善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择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永善县抢抓人才“组团式”帮扶机遇,聚焦医疗、教育、产业等领域,组织引导帮扶专家深入基层一线“把脉问诊”、精准指导,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医疗帮扶方面,招聘临床优秀紧缺人才4名,选派县乡医务骨干33名与帮扶专家跟班学习,选派医务骨干9名到帮扶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乡村全科医疗能力提升培训4期,培训80人;整合1000万元建成介入科,完成介入手术333例,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医院心血管科、老年病科两个重点科室综合能力明显提升,首次开展重型颅脑损伤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纵隔肿瘤切除等疑难手术,累计诊疗患者13203人次,推广医疗新技术15项,手术示范1183例,参与疑难病例讨论1538例,学术讲座435次,业务培训10437人次,职称晋升15人。
在教育帮扶方面,积极邀请上海、昆明帮扶地区专家老师7名到溪洛渡高级中学开展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班主任论坛等教育教学活动,带领45名老师到上海闵行区外国语学校、昆一中西山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3次;选派30余名老师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市第一中学跟班学习锻炼,10名帮扶教师与30名青年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助力帮带老师职称晋升27人次,成功申报立项市级教育科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个,县级教育规划课题3个,在省市县大赛中获奖22人次;1名老师获省级骨干老师,6名教师获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推动“组团式”帮扶提质增效。
在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方面,19名科技特派团员到永开展现场服务指导16人次、线上指导5次,帮带培养65名本地技术骨干,指导企业、合作社43家、种养殖大户1510户,开展培训37期,培训高素质农民196人、农村实用人才1万余人次,开展科普宣传3000余人次,成功攻克关键技术20余项,引进新品种21个,指导16个黄牛冻改站点完成黄牛冻改1.3万头,生猪改良4万头,建成规模养殖场74个。
以诚相待“留”人才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王明,前些年一直在江苏苏州市从事文艺工作,先后参加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合唱节、云南省第十一届青年演员大赛等各种大型比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所指导排练的文艺节目多次获奖。2022年,永善县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时,王明凭借专业优势,通过考核,成功入职溪洛渡文化演艺有限公司。他深有感触地说:“来到永善后,无论是工作生活上的保障,还是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都让我感受到满满的诚意和归属感。”
为使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永善县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倾力涵养拴心留才“好生态”,落实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深入推进人才安居三年行动,积极争取人才政策,成功申报“兴滇英才计划”5人,云南省科技副总1人,“兴昭人才”5人;探索个性化、精准化的人才服务模式,高品质打造人才公寓10套,兑现各项科研工作和激励津贴补助24万元,为专家人才购买人身意外伤亡保险等,积极主动解决好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安置、个人就医、住房购房等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引得“顺畅”、留得“安心”。
此外,召开县委人才工作座谈会、“组团式”帮扶工作会、人才工作联席会议、乡村人才座谈会等,优先推举优秀人才为“两代表一委员”“优秀共产党员”“大国农匠”“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乌蒙工匠”人选,增强人才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开展“银发人才”“善果工匠”“三名”(名家、名师、名医)人才等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媒体平台,持续加大汤云贵、陈明、李敏、彭朝勇、吴剑锋、王秀芬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典型事迹宣传报道,全面营造敬才、爱才、用才的浓厚氛围,增强人才的社会认同感和个人荣誉感。(通讯员:黄桦 陈立 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