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弄璋镇南永村的田野里,欢声笑语不断,一场马铃薯“云薯”系列品种的测产活动在村民李全堂家的田里展开。虽是阴天,但乌云遮不住绿意盎然的田垄,也掩不住田垄间的五谷丰登,更盖不住农民脸上洋溢出丰收的喜悦。今天这片土地上的主角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所马铃薯中心选育的“云薯108”和“云薯116”。以亮眼的测产数据,“云薯”良种为云南省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写下了亮眼的一笔。
测产现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马铃薯中心白建明研究员全程参与,参与人员还有该中心助理研究员赵绪涛和研究生杨赟以及南永村的12位村民。上午9时,在白建明的指导下,参与测产专家手持记录本、测亩仪,穿梭在田间地头仔细测量、称重、核算。经测算,“云薯108”测产面积669.12平方米,总产量达4028.37千克,折合亩产4028.37千克,按市场价计算,亩均经济收入达6752.49元。另一新品种“云薯116”同样表现不俗,测产面积738.00平方米,总产量4954.00千克,折合亩产4475.38千克,亩均收入6299.32元。两组数据不仅表现出产量优势,更凸显出品种商品率高、稳产性强的优势。
“以前种老品种,一亩地收4000多斤就算不错了,亩产收入不高,种马铃薯的信心不是很足。今年换了新品种种植,产量翻了近一倍,信心变足了!”南永村村民李全堂捧着沉甸甸的“云薯116”,笑得合不拢嘴。他算了一笔账:按测产结果,自家若扩种10亩,年收入将超6万元。“这‘金豆豆’和‘红豆豆’可比其他作物划算多了,起码它比较好管理!”李全堂感慨道。测产现场,不少农户围住专家追问种植技术,白建明耐心解答:“这两个品种晚疫病抗性强,产量有保证,适合盈江县冬作坝区种植,只要科学管护,丰收有保障。”
春风拂过盈江坝子,测产田里翻挖出的新薯铺满田垄,映衬着农民红扑扑的笑脸。科技与土地的碰撞,良种与汗水的交融,为这片黑土地绘制出一幅充满希望的丰收画卷。(记者: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