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
艳阳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中排乡小龙村腊依卓村民小组村民余玉良和妻子挥锄挖地,种植云木香。
腊依卓村民小组海拔高、山地多。以前,因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当地傈僳族村民依靠传统的苞谷、洋芋种植等为生,脱贫无路、致富无门,乡亲们搬迁到县城永安社区生活。这几年,中排乡修建高山产业路,以组织带动、党员示范的方式,引导村民发展云木香、当归、秦艽产业,昔日的“百元地”变成了“万元地”。
余玉良的23亩山地种上了云木香,还套种白芸豆,加上花椒,年收入达12万元,过上了城里有房、山里有产业、经济有来源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些山地会变成‘聚宝盆’。”余玉良高兴地说,他今年租用其他村民的闲置山地,扩大云木香种植面积,争取收入超过30万元后在县城再买一套房。
在兰坪县河西乡白龙村,村民李应成和家人在附子地清沟除草、施农家肥,开始了新一年的附子管护。白龙村家家户户都种中药材,有的人家种了200多亩附子,年收入达百万元。
河西乡是怒江州有名的中药材种植之乡。近年来,河西乡党委、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出台奖补政策,根据各地海拔气候和土壤,科学划分种植区域,以“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方式,打造“云药之乡”,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云木香、桔梗、秦艽、附子等中药材产业1.2万亩。
脱贫户罗志明以前靠种洋芋为生,如今依靠云木香种植,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买了小汽车、翻修了房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种洋芋,每亩地的收益只有七八百元。种云木香,每亩产值超过1万元。”罗志明说,乡里建设州级“一村一品”中药材示范基地,许多农户流转土地、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务工,每月有了稳定收入。
2024年,兰坪县有中药材生产经营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5家,辐射带动全县种植中药材87157亩,产量7881.4吨,产值达15006.3万元。
3月的泸水市老窝镇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重楼庄园”里,千亩重楼抽枝吐艳,黄精、葛根扮靓山野。
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种植重楼1000余亩,一年固定用工30人,带动泸水市古登、片马等乡(镇)种植重楼3600余亩,延伸发展的“重楼庄园”,让怒江新城和谐、团结社区等地年纪大、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户有了稳定的务工增收场所。“中药材种植不仅帮助周边村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还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业,乡亲们的经济来源逐步实现多样化。”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负责人肖志军说。
兴一个产业,活一乡经济,富一方百姓。怒江州针对山高谷深、耕作不便、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立足山地、林地、生态等资源优势,聚焦中医康养产业发展,瞄准市场需求,积极招商引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分区域推广中药材种植业。独龙江峡谷发展灵芝、重楼,福贡县山区推广石斛、黄精,泸水市种云木香、当归,兰坪县种桔梗、秦艽、附子、金银花等,将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乡村旅游业和林果、中药材特色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让一块块高山山地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记者: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