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丽江助力高寒山区乡村全面振兴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撑。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自1987年批准成立以来,以丽江市为坐标点,辐射全省高寒山区,设立高山水果、高山生态恢复与景观、高山药用植物、高山花卉4个创新团队,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基础研究,着力拓宽产业领域,将高寒山区特色资源禀赋有效串联,推动丽江农业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为助推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扎根本土
传统产业焕发新动能
丽江特殊的立体气候、多样性的生物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药用资源。高山药用创新团队较早在国内开展了红豆杉、重楼、金铁锁、草乌、胡黄连、岩陀、珠子参等高寒山区的特色中药材野生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建立了中药材生态、高效示范种植基地,带动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中药材生态、高效种植,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生产出优质安全生态中药材产品。
团队在海拔3000米云当归道地药材主产区玉龙县南溪村建立云当归规范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地,通过“科研+龙头企业+村集体(专业合作社)+药农”的种植模式,加大高寒山区特色中药材种植面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高山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助力云当归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
“一朵花”开出“万元红”
高山花卉创新团队以温带兰科植物研发为重点,经20余年潜心研究积累,构建了以兰属、独蒜兰属为主的育种育苗、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了种苗、技术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反哺科研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了高山兰科植物的市场化开发,为高寒地区特色兰花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团队分别在丽江市古城区美自科研试验基地、丽江市玉龙县石头乡四华村建立了乡村振兴示范点。其中美自基地采取兰花、独蒜兰等花卉规范化标准化的种植模式展示,对内加强科技研发,对外开展示范展示和科普教育,并提供驻地农民工就业。结合在玉龙县石头乡四华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引领村民发展庭院经济。
提质增效
小浆果叩开大市场
本世纪初,高山水果创新团队率先在云南开展了蓝莓、大樱桃等小浆果的开发利用研究,在美自科研试验基地收集保存蓝莓、大樱桃、树莓等小浆果种质资源300多份,先后从国内外引进蓝莓、大樱桃、树莓、草莓等150多个品种,建立了高海拔小浆果种质资源圃。通过综合评价,团队筛选出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同时,该团队进行了蓝莓、大樱桃等特色小浆果的开发利用研究,聚焦新品种选育、基质配方优化、病虫害生物防治、农药的科学应用、作物田间管理、农作物精深加工等方面,为更好地服务农民和企业夯实基础。2014年和2022年,团队分别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其中“低纬高原蓝莓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云南高寒山区蓝莓产业形成和发展具有创新性的贡献。
近年来,团队在平均海拔2700米的宁蒗县西川乡石门坎村探索了“大樱桃+马铃薯”果粮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了早熟目标,每亩收入达3000元,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2024年,团队在海拔约1300米的古城区金江乡河谷地区建立了50余亩蓝莓示范基地,为开展中低海拔早熟蓝莓示范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为本
绿林下结出“金”油果
高山生态恢复与景观创新团队聚焦高寒山区林下产业和生态恢复,以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为方向,育成滇牡丹、长苞冷杉、卫矛、四照花等乡土树种近40万株。2012年起团队对滇牡丹进行产业化开发应用研究,率先选育出首个滇牡丹良种“玉丹1号”和滇牡丹新品种“丽丹1号”,掌握滇牡丹核心专利5项,制定滇牡丹地方标准1项。
团队在玉龙县宝山乡大坪坝3400米高海拔脆弱生态区,建立了滇牡丹复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的生产实践与示范基地1200亩,自主集成创制了“乔(冷杉)—灌(滇牡丹)—草(马铃薯、百合、附子)”生态复合模式,亩复合产值超万元,创建了滇牡丹高产、稳产、优质、生态、高效栽培模式,有效解决了人工栽培存在的技术瓶颈,拓宽了滇牡丹在农业、林业、生态恢复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为云南乡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高寒山区林地高效利用、生态产业创新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与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滇牡丹籽油的研发合作。
未来,云南省农科院高山所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立足丽江,突出高寒山区特色资源禀赋,利用高山所科研优势,充分发挥在各县(区)农科服务团作用,围绕重大需求、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攻关、成果示范应用和科技服务,助力高寒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记者: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