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强二产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西双版纳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来源:“西双版纳农业农村”微信公众号       2025-04-09 11:46:20 【字体:
【字体: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强二产、延链条、创品牌”为核心路径,全力推动渔业全产业链升级,构建“养殖—加工—文旅—贸易”四维融合的现代渔业体系,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产业筑基:资源优势与创新活力并存

(一)规模优势显著:2024年全州淡水养殖面积达8.4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9.96万吨,同比增长8.41%;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28亿元,形成罗非鱼、土著鱼、特色预制菜三大产业集群。

(二)企业梯次发展

现代化标杆引领:西双版纳渔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全自动隧道速冻生产线,开发6种风味预制菜,产品畅销;西双版纳云博水产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创新“生态豆酱+土著鱼”工艺,打造香辣鱼罐头品牌;西双版纳富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现鱼丸预制菜量产,2025年将推出小茶鱼系列新品。

特色化转型扩能:鱼米之乡(鱼糜制品)、佰荣食品(白鲳鱼、小白条鱼加工)等项目加速产能释放;康帆合作社传承傣族酸鱼制作技艺,勐仑酸鱼工坊年加工量达400吨,东风风味鱼腊制品年产值超2500万元,民族美食与夜市经济深度融合。

二、战略布局:强二产驱动全链升级

(一)空间布局优化

一核两带:以景洪为核心建设高新加工集聚区,勐海打造传统技艺创新带,勐腊布局跨境冷链枢纽带,形成“技术升级+文化传承+国际拓展”协同格局。

(二)产品矩阵创新

基础层强支撑:冻品、鱼糜等规模化产品占比40%,保障产业链稳定性;

增值层提效益:预制菜、鱼胶原蛋白肽等功能性制品占比35%,提升附加值;

特色层树品牌:非遗酸鱼、炸鱼皮等旅游伴手礼占比25%,擦亮“雨林渔仓”区域品牌。

(三)技术路径突破:推广“5G+区块链”全程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池塘到餐桌透明化管理;开发鱼胶原蛋白肽提取工艺;应用超高压冷杀菌技术,延长产品保鲜期;

三、创新驱动:“六大工程”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龙头培育工程:5年内培育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SC认证企业,推动佰荣食品3000吨白鲳鱼加工项目投产。

(二)标准引领工程:制定酸鱼、鱼丸等5项傣味水产品团体标准。

(三)冷链扩容工程:新建3个县域冷链集散中心,新增冷库容量1万吨,降低流通损耗率。

(四)品牌提升工程:注册“雨林渔仓”区域公用品牌,创建3个省级以上名优产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化认证。

(五)文旅融合工程:打造2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渔业+研学”“美食+民俗”特色路线。

(六)人才强链工程:设立澜湄水产加工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技术骨干。

四、保障支撑:政策护航激发市场活力

(一)机制创新:成立州长牵头的产业链专班,建立“链长+院长+行长”协同机制,破解要素瓶颈。

(二)政策赋能:设立水产加工专项基金,对设备购置给予最高30%补贴;预留200亩产业用地,实行水电价格优惠15%,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建设RCEP水产品跨境交易数字平台,拓展东南亚、南亚市场渠道。

五、未来展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渔业枢纽

通过五年攻坚,西双版纳州将实现:加工转化率从4.07%提升至18%,第二产业产值突破5亿元;建成“雨林渔仓”品牌体系,形成“养殖绿色化、加工智能化、产品品牌化、贸易国际化”的现代渔业新格局。

未来,西双版纳州将以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支点,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谱写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丽篇章。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