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红河州个旧市斐贾村:种植刺脑苞带活乡村经济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4-17 10:15:41
【字体:大 中 小】
【字体:大 中 小】
个旧市斐贾村刺脑苞成熟。
近期,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保和乡斐贾村种植的2000余亩刺脑苞迎来采收期。这一深山里的时令美味,不仅让食客尝到了春天的鲜嫩滋味,更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走进斐贾村,房前屋后、山坡林地间随处可见刺脑苞树。一大早,村民们便挎着竹篮、戴上手套,穿梭于林间,熟练地采摘最新鲜的嫩芽。刺脑苞浑身是刺,村民采摘时格外小心,但只要手法熟练,就能摘得又快又好。
刺脑苞属五加科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每年3月至4月嫩芽刚冒出时最为鲜嫩,既可清炒、凉拌,也能煮汤或腌制,是春季不可多得的山野美味。曾经,斐贾村农户以玉米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收益有限。如今,伴随刺脑苞种植的推广,村民又多了一个增收的新渠道。“刺脑苞耐瘠薄、抗干旱,特别适合在撂荒地上种植。作为春季时令野菜,其市场售价比传统作物高出好几倍,经济收益较高。”斐贾村委会副主任张春华说。
2018年斐贾村启动自主育苗,2019年成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村民在不宜耕作的土地上规模化种植刺脑苞。这一转变,既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又让村民实现增收。短短几年间,这一特色产业便迅速发展,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覆盖200余户农户。
“以前种玉米,每亩最多收入1000多元。现在种刺脑苞,亩产1300公斤左右,按时下每公斤30多元计算,每亩能增收4000多元。”张春华说,在刺脑苞采收期,每天都有省外收购商准时进村收购,新鲜的刺脑苞经过分拣、包装后,迅速发往全国各地,成为春季餐桌上的“抢手货”。
张春华说,斐贾村将依托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模式,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感受山野春味,让这抹春天的嫩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记者:饶勇 通讯员: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