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44岁的赵宝才穿梭在连片的辣椒育苗大棚里,仔细查看秧苗长势。这位曾在外打拼23年的白族汉子,如今扎根家乡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松桂镇新窝村,用一串串火红的辣椒,串起了一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链。
2023年,赵宝才做出一个令乡亲们惊讶的决定——放弃城市企业高管的优厚待遇,回乡发展辣椒产业。这个选择源于他返乡时看到的景象:留守老人们佝偻着腰,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低产作物,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庄日渐冷清。“总得有人回来做出点改变。”带着这样的信念,他跑遍云南多地考察,最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了抗病性强、辣味醇厚且适合高原气候的“文干辣一号”辣椒品种。
起初,村民对这个“城里回来的老板”能否种好辣椒持怀疑态度。但赵宝才用行动打消了疑虑——从最初的80亩试验田,到如今的400亩规模化种植;从带动100户村民参与,到如今500户加入,他的辣椒产业版图迅速扩张。据测算,晒干后的“文干辣一号”亩产可达600至700斤,每斤收购价稳定在14元左右,加上套种矮秆作物,亩产值突破万元,是传统作物的5倍。“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赵宝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外工作了23年,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2023年回来做辣椒育苗,就是想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如今,火红的辣椒不仅染红了山岗,更点亮了乡亲们的笑脸。每天清晨,村民们骑着摩托车从周边村落赶来,在大棚里剪枝、分苗、装筐,日结工资100元左右,让许多家庭有了“双份收入”。据统计,仅辣椒育苗一项,年均用工就达200多人次,有效解决了周边村民就近就业问题。
“在辣椒基地干了三年,工钱给得实在,还能照顾家里老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新窝村村民杨兆林笑着说。松桂镇新窝村党总支书记杨镇东也对赵宝才赞不绝口:“他回来创业真是帮了大忙,带着大伙儿一起挣钱,村里镇里都记着他的好!”
望着连片的辣椒地,赵宝才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位走出大山又归来的游子,正用科技赋能农业,用产业带动乡亲,让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记者:李丽 通讯员:赵俊松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