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保山市施甸县:高原种仓 育基固本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03 08:53:45 【字体:
【字体:

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种子母本繁育基地。 供图

连日来,在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的群山间,田垄上的水稻正随风泛起绿浪。

“徐老师您好,我家今年没能种水稻,能不能提前申请明年种植?”“提前申请好啊,我们一定会尽快回复”站在水稻田边,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徐光正在接听农户的电话。这已经是老徐一天内接听的第三个申请电话了。

施甸,这个曾默默无闻的滇西小城,如今承载着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芯片”使命。

时间回溯到2010年,当全国农业科研机构苦寻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新基地时,施甸县凭借独特的短日照气候和年均20.9摄氏度的适温带进入视野。经计算机模型测算,施甸县短日照和低温的气候条件与繁育需求高度契合。施甸县首年试种纯度即达83.34%,“高原种仓”的传奇就此启幕。

“当年,25亩试验田收割时,所有科研人员的手都在抖。”徐光至今难忘2010年那个历史性时刻——试种亩产564公斤,超出预期40%。随后,基地面积迅速扩展至400亩,创下亩产743.8公斤的世界纪录。徐光介绍,在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发展中,科技创新始终贯穿始终:一是采用50米玉米隔离带与200米矮秆作物隔离带的立体屏障体系,将异花授粉率控制在0.02%以下;二是采用“三段式温控法”,使种子发芽率稳定在93%以上;三是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专家工作站,将不育系品种选育效率提升到30%。

如今,全县有4560亩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年繁种子954万公斤,可满足全国80%的两系杂交稻用种需求。

为提升土地利用率,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采取“夏季稻、冬季菜”的轮作模式,确保水稻种植户增收。“种一季水稻保国家粮仓,种一季蔬菜鼓自家钱袋”种植大户杨洪明道出其中玄机,通过精确规划,每亩地年综合产值超过1万元。

“每年5至10月开展水稻繁育,每亩产值4500元;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种植蔬菜,每亩收益6000元。”徐光说,更关键的是,蔬菜根系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真正实现生态与效益的良性循环。

在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核心示范区,有21户经严格筛选的种植能手,最多的种植280亩,最少的也有30多亩。

杨洪明的田间档案簿里,记录着现代农业的精准数据,手机里也有多个技术指导群。这位新型职业农民笑称自己成了“水稻医生”,他承包了150亩稻田,年均纯收入达67.5万元。

在施甸县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基地种子库,263个品种的稻种编码对应着万亩良田的希望。从2017年袁隆平题写“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到2022年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施甸用14年时间,将育种周期缩短50%,累计繁育的种子,保障了全国9.5亿亩水稻种植。

暮色中的水长乡,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田野里忙碌的身影,不仅托举起“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还书写着新时代“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传奇。(记者:李建国 通讯员:杨林元)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