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采摘木姜子。供图
时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保和乡斐贾村委会的千亩木姜子进入采收季。在清香四溢的种植地里,种植户李存辉手持箩筐,指尖轻巧一转,一串串木姜子便簌簌落入筐中。
“种木姜子管理简单,我家30亩地年收入近3万元,这荒山真成了‘聚宝盆’。”一头大汗的李存辉笑呵呵地说。种植木姜子是当地深耕特色产业、探索立体农业的生动写照。
保和乡地处山区,因海拔落差大,一度面临农业发展难题,如今绿油油的木姜子地十多年前就是一片荒地。破局的关键在于保和乡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立体布局,特色农业逐步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斐贾村委会海拔较高,当时乡里动员我们种木姜子,大伙儿心里直打鼓,谁能想到这‘绿果子’能变‘金豆子’。”斐贾村委会副主任张春华感叹。斐贾村以“一户带一户、一片带一片”模式,将闲置荒山转化为木姜子种植基地。如今,1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保和乡农财中心工作人员王思涵介绍,通过集中管理和技术培训,当地种出的木姜子品质出众,吸引多地客商争相采购,未来还将探索深加工,提升附加值。
位于中海拔坡地的保和村委会则是红桃的“甜蜜主场”。2000多亩桃林绵延起伏,迎来丰收。种植户晏梅高兴地算了一笔账:“我家种了3亩红桃,亩产量800公斤左右,一年算下来收入2万多元。”
为保障红桃品质,7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常年驻点,邀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解决种植难题。“从十多年前的几十亩到如今的几千亩,红桃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年产值可达800多万元。”保和乡农财中心主任李瑶说。
在低海拔河谷地带,当地村委会从2023年开始试种橙子。“我们试种了数百亩,每亩收益可达6000元,市场反响超出预期。”当地种植户高兴地说。在高海拔地区,四五千亩烤烟郁郁葱葱,保和乡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升级,让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助农增收。
木姜子“荒山掘金”、烤烟“高山稳产”、橙子“河谷破局”、红桃“中坡飘香”,依托“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耕”的发展思路,保和乡立体农业生机盎然。(记者:饶勇 通讯员: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