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昆明市寻甸县联合乡构建中药材多元发展体系
——高山深谷 药香弥漫
来源:云南日报       2025-07-17 09:51:41 【字体:
【字体:

联合乡农户抢抓时节种植续断。本报通讯员 何荣 摄

防风摇曳着翠绿的枝叶,林下天麻在松针覆盖的土壤中悄然生长,育苗大棚里嫩苗整齐排列……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联合乡的田间地头正铺展着别样的风景。

当地紧扣生态优先、多元发展定位,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科技赋能为引擎,推动传统中药材种植向现代化全产业链跃升。目前,全乡1.58万亩药田年产值超过1.5亿元,带动558户农户年均增收1.6万元,昔日贫瘠的山地正蜕变为富民强村的“绿色银行”。

统一谋划 产业多元

面对传统种植品种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困境,联合乡党委带领产业专班历时半年调研,走遍全国七大药材市场,最终形成《中药材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确立大宗筑基、道地提质、高端破局的发展路径。

在落水洞村标准化防风基地,种植户过去种玉米亩收不足2000元,现在改种防风,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合作社包销,亩产值达4万元。这样的蜕变源于“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目前,全乡已建成500亩防风基地,带动300余户农户增收。

联合乡聚力将高原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在轿子山腹地打造道地药材带。农技专家驻点研发的覆膜滴灌技术,使续断、天门冬生长周期缩短30%,干品价格高出市场三成;在磨鲁姑村,200亩仿野生天麻示范基地亩产值超过24万元,林药共生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在深山里迸发出创新火花。面对野生冰球子濒危的现状,乡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建成智能化植物工厂。通过环境精准调控,实现全年循环生产,亩产值跃升至48万元,为珍稀药材产业化开辟全新赛道。

科技赋能 产业升级

在联合乡,科技赋能贯穿中药材全产业链。

在凹子村育苗基地,集成“基质穴盘+物联网监测”技术让种苗成活率达95%以上,今年全乡优质种苗实现自给自足;在田间,“无人机植保大队”穿梭作业,通过多光谱分析精准施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化肥用量减少30%;标准化操作规范覆盖85%种植区域。落水洞村种植大户李建国感慨:“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

当科技创新成为重塑产业的关键变量,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正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乡政府实施“双百计划”培养科技人才,外聘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组建技术服务队,内育150名职业药农。2024年科技特派员驻村指导期间,组织种植户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地考察学习,一批批青年人才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培训成为技术骨干的“90后”返乡青年赵明永说:“现在种药材要懂生物特性、会数据分析,我们就是新时代的药农。”

党建引领 融合共赢

2025年初春,落水洞村中药材加工厂机器轰鸣。清洗、切片、烘干的流水线上,村民将鲜药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这座投资300万元的加工厂,每年消化本地药材近2000吨,附加值提高两倍。

在乡村振兴车间,50余名妇女正接受技能培训。“中药材分拣、包装等技术门槛低,月工资2000多元,特别适合留守群体。”车间负责人介绍。

党建引领凝聚起发展合力。全乡8个村党总支书记争当“产业头雁”,落水洞村党总支书记张卫东带头成立合作社,带动整村种植规模超过1万亩。“党员示范田”“技术帮扶岗”遍地开花,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心骨。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今年合作社分红总额达50万元,“村民变股东”共享发展红利。

站在轿子山观景台俯瞰,层层药田如翡翠阶梯镶嵌群山。联合乡的探索为高原山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以系统思维谋划产业布局,构建多品种风险对冲机制;以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实现有限土地效益倍增;以利益联结激活内生动力,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条。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联合乡乡长张学云说,下一步将深化“三品一标”建设,打造“轿子山药材”区域品牌,建设中药材文旅融合示范区,让药香飘得更远。(记者:张雁群)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