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曾经的6个贫困乡镇之一,景洪市大渡岗乡以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为引领,通过深化“茶旅融合、垦地融合、产才融合”实践,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并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场大雨刚停歇,大渡岗乡大干坝村委会结基林村民小组大球盖菇种植地里一朵朵蘑菇长势良好,一群游客在村民带领下采摘菌菇,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从6月底开始推出游客体验采菌子项目,到今天已接待了6个小团队、36名游客。”村民郭文荣告诉记者,他家今年种了3亩菌菇,按照目前的销售价格,预计有6万元的收入。增加游客采菌子体验项目,是村里合作社在发展菌子种植业的基础上,进行的三产融合尝试。
“我们全村有35户人家,平均一户有3人在合作社从事菌子种植、加工和相关管理工作。”结基林村党支部书记、西双版纳致远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文博介绍,根据大渡岗乡“既做强茶叶主导产业,又拓展林下经济与特色种养”的发展思路,他们利用大渡岗万亩茶园的资源优势,创新“茶园套种大球盖菇”的立体经济发展模式,今年带领村民种植大球盖菇200余亩,预计产量1000余吨、产值800万元以上。这不仅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还将为村民及周边农户带来户均2万元的增收。
大渡岗乡党委书记王旭君介绍,特色产业与利益联结“双轮驱动”,是大渡岗乡推动增收的重要举措。大荒田村通过引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31户村民参与700亩田地改造,年产虾超5万公斤、产值700万元,户均年增收达10万元。
与此同时,大渡岗乡通过创新“强村公司+村集体”合作模式,推行“532”利益分配机制,形成共建共商、联村带农、全域共享的良性循环,让每个村民都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目前,全乡6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大干坝、大荒田村超30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实现增收。
大渡岗乡还依托“世界最大连片茶园”和“北象南归之地”独特资源,构建起“茶园+文旅+产业”全链条发展体系。通过实施普洱茶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及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打造彩虹集市、1981茶创园、亚洲象科普体验园等新业态,形成“茶+观光旅游”“茶+研学旅游”“茶+节庆活动”多元消费场景。2023年以来,年旅游接待规模达100万人次,产值1.36亿元,占全乡总产值的21.9%,茶旅融合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2024年,全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2.13万元,同比增长17.61%。(记者:戴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