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旱地优质稻抽穗与灌浆的关键时期。在保山市龙陵县镇安镇的台地间,稻浪起伏、长势喜人;龙江乡的茶园中,茶香与稻香交融,谱写出一曲“一地双收”的田园赞歌。
镇安镇大水沟村拥有1400亩良田,土壤肥沃,却因水资源短缺、缺乏灌溉条件,已荒废十余年未能种植水稻。近年来,通过“水改旱”工程,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改种玉米、大豆等作物。今年,在县农业部门推广下,村里首次引种旱地优质稻,让村民有望实现“吃自家米”的愿望。
“以前种水稻,抽穗、灌浆都不理想,引水太难了。”大水沟村冬笋林村民小组种植户杨生科站在田埂上,望着长势喜人的稻浪欣慰地说,“今年,在农技部门推荐下改种旱地稻,现在穗实饱满,长势特别好,以后再也不用到街上买米了。”
在大水沟村300余亩旱稻示范地里,连片稻浪郁郁葱葱,穗实饱满、金光点点。这片曾经的“闲置地”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丰产田”,承载着村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期待。
大水沟村党总支书记陈应才介绍,大水沟村属冷凉山区,台地资源丰富,特别适合旱地优质稻种植。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户种植300多亩优质旱稻,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总收入60余万元,“既端牢了村民的饭碗,也‘鼓了钱袋子’,还绿了山野、富了生态”。
旱地优质稻采用轻简化种植管理方式,使用播种器实施“三干直播”,每亩播种2—2.5公斤,行距20—25厘米,株距15厘米,亩均1.7—2.1万穴。相比传统水稻,该技术省去泡田、育秧、插秧等环节,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和灌溉成本,人工及用水成本下降超30%,亩产仍可达450—600公斤,适宜不同海拔的雷响田、坡地和台地种植。
除了单作,旱地优质稻还适宜与经济作物协同种植,实现“粮经复合”。在龙江乡赧等村,种植户李能信在茶园中套种了13亩旱稻,从播种到管护,都得到县(乡)农技人员的全程指导,现在长势比预期还好。
李能信告诉记者,他家有10多亩茶地,今年做了茶树重修剪,本来是准备在茶地上种点苞谷。后来,县(乡)农技员下来宣传,建议茶地套种旱地优质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今年在茶地上就套种了旱地优质稻。
“目前,从长势来看,预计亩产500公斤,我家的收入预计增加1万余元。”李能信开心地说。
茶稻套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立体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水稻能够吸收茶园中多余的养分,减少肥料投入;水稻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同时稻茶共生还有助于双向抑制病虫害,真正实现“一块地、多份收益”。
龙江乡高级农艺师杨德荣表示,今年全乡在茶地套种150多亩旱地优质稻,通过作物优势互补,既节约肥料农药成本,又提高经济收入,“真正达到了‘一地多收’的目的”。
据了解,今年,龙陵县在10个乡镇海拔800—1800米的台地和雷响田,共推广旱地优质稻5540亩。通过“统一供种、技术包片、网格管理”机制,推动旱地优质稻种植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推广”。
龙陵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艳波表示:“下一步,县农业农村局将全力做好旱地优质稻‘后半篇文章’,强化跟踪指导,继续发挥‘技术员+网格长’的机制优势,聚焦技术指导、示范带动和经验推广,组织农技人员下沉田间,精准防控病虫、鼠、鸟危害。同时,总结可复制的技术模式,加强测产与宣传,助力粮食增产增收,走稳山区特色‘稻’路。”(记者:李建国 通讯员:陈彩芬 乐莹 余常山 赵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