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山乡到安居乐土

“畜光互补”养殖场。记者 段苏航 摄 乐秋乡集镇公园一角。记者 段苏航 摄 乐秋乡集镇改造后,人居环境大幅提升。记者 段苏航 摄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乐秋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曾几何时,“深度贫困”是它挥之不去的标签,全乡7个村皆被列入省级深度贫困村。即便在脱贫摘帽之后,它依然被视为大理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最重的乡镇之一。
几年间,一场接续奋斗、开拓进取的变革在这片土地上全面展开。从集镇风貌到村落气象,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生产生活,全都焕然一新。在上虎村工作了20多年的村党总支书记杨生权感触最深:“过去大家总调侃,说我们乐秋是‘落后的秋天’。如今,乐秋总算称得上是安居乐业、喜乐祥和的一片乐土了。”
产业之变 从“老几样”到“新引擎”
“当时的家底实在太薄了。”两年前,交流干部董广毅初到乐秋乡任乡党委副书记,脸上的愁云许久未散。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待改善、产业模式单一……多年的贫困积累了太多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咱们以前靠别人帮扶,现在必须依靠内生动力来发展。”时任乡党委书记的张波率先提出发展目标。通过乡上出一支队伍、村“两委”出一支队伍、驻村工作队3支队伍共同发力,乐秋乡的振兴号角,首先吹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场上。
想在山地发展好农业,不能再依赖过去的“老几样”。乡党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瞄准了新的增长点:一是向天“借光”,在全乡布局59座光伏电站,让光照资源转化为稳定收益,即便是产业最薄弱的村,也第一次有了像样的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向地要效益,传统的肉牛养殖有基础,缺的是龙头带动,乡里争取项目资金,建起“畜光互补”养殖场,以“免费用1个月”的诚意和合理租金,引进了南涧县连丰牧业有限公司。
企业的引入,倒逼种植结构改革。原先的饲料玉米被改种为生长周期更短、亩产值翻番的青贮玉米,整株粉碎发酵后喂牛,催肥效果更好。去年,一座青贮饲料加工厂落户乐秋,首年便在全乡收购了9000多吨青贮玉米。一条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的产业链初具雏形。
思路一转,天地为之一宽。
命脉之通 从“争水吃”到“润万物”
山高水低造成的结构性缺水,曾是乐秋乡世代贫困的根源之一。引水上山,是民之所盼,亦是发展所需。
首先要让群众喝上稳定水、放心水。通过实施农村安全饮水保障项目,乐秋河水库水被从海拔1700米提升至2355米,随后,300公里的水管网被修复或新建,乐秋河水库水如同被激活的血脉,最终惠及5个村12942名群众。
工程推进中,乡党委干部带着水网图走村入户,现场宣讲。有的群众不解:“前几年也修了不少水管,有的家里接了四五根,却不见一滴水,为啥?”
“根源在于水源枯竭、重复建设。这回我们要一次到位,彻底解决用水难题。”干部的回答斩钉截铁。
乐秋乡各村委会牵头,将过去闲置的水管拆下再利用,确保“一户一管、管中有水”。更大的难题在于长效运营:每月超过2万元的提水电费从何而来?水价定多少?谁来管理?
乐秋乡探索出“公建、民议、民管、自费”八字诀,将用水脉络彻底厘清。当地村民纷纷感慨:“现在人不再和庄稼争水了,生产用水能更放心地用于发展产业。”
水网的贯通,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乐秋乡海拔1700米处,自流灌区面积已达6000多亩,让连片发展产业成为可能。“随着新水网项目实施,灌区将扩展至万亩以上。”张波描绘着未来发展的产业蓝图,“让海拔2000米的地方也能种上高产的青豌豆、紫甘蓝,实现万亩水浇地都是万元田。”
水,这条曾经的束缚之绳,正变成乐秋乡发展的活力之源。
民生之暖 从“走出去”到“雁归来”
在青豌豆收获的季节,乐秋乡的“幸福小院”里,老人们一边闲话家常,一边麻利地剥着“长寿仁”豌豆。靠着这份“家门口”的零工,他们花着自己挣的钱,心里踏实又自豪。
几里地外的乐秋乡农林产品收储集散中心,分拣工人常常忙到凌晨。一车车品质上乘的高山青豌豆,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高山青豌豆品质虽好,但过去苦于没有收储企业和技术指导,好豆子卖不上价,一公斤才两块多。”当地干部回忆。引入云南丰恒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之后,乐秋乡通过基地示范、冷链配套带动农户种植高价值作物。2024年,该公司以每公斤8元的保底价收购青豌豆,价格翻了两番。企业负责人罗仪东算了一笔账:冷库和基地当年支付给当地工人的工资约70万元。
收入的增长,留住了人,更唤回了人。
“一个月能挣多少钱?”“能在‘家门口’上班,我们就不出去打工了。”去年以来,一对对曾经外出谋生的夫妻工陆续回乡。“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聚拢的是发展的热气,实现的是小家庭的团圆梦。
在东升村母脉地村小组,张本芬带领当地妇女组成了一支流动务工队。“大家都是为了照顾老人、孩子留守在家的,周边村子哪里有农活,我们就去哪里。”张本芬说。今年,得益于乐秋河水库灌溉区域扩大,母脉地村大长田片区120亩流转土地在收完烤烟后还能种一季青豌豆,形成了固定的用工需求,妇女们务工的地方离家更近了。
格局之开 从“古道驿站”到“路网通达”
乐秋乡的永安桥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聚集。如今,祥临公路穿境而过,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机遇。
米家禄村红兴村小组紧挨着公路,这个在2017年时由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的搬迁村,也借由交通优势迎来了发展机遇。
57岁的夏家富和妻子黄忠凤每天早上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切格(无量山)野奢营地上班。7年前,因原居住地自然灾害频发,在政府的支持下,他们举家搬到这里,成了红兴村的新村民。
如今的红兴村,早已不是昔日的模样。扎染、农民画、剪纸等体验工坊纷纷入驻,带动文创和农特产品热销;切格营地田园综合体项目逐步成型,为游客提供露营、烧烤、采摘、摩托越野等丰富体验。在乐秋乡精心规划的“道路经济”助推下,这个曾经的搬迁村,一年到头访客不绝。
“养牛场租金6万元、冷库租金10万元,还有营地租金、充电桩、光伏电站……”米家禄村党总支书记皇荣林一一细数集体经济收入,“我们村以前经济发展垫底,如今连续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居全县前列,今年预计能超过100万元。这一步,走得扎实!”
在上虎村,村民颜春慧盼了多年的产业路成功修通。“我家种植了14亩沃柑,今年终于可以通过这3.82公里硬化路面运出去,再也不怕雨季耽误销售了。”
从困于山壑到畅联八方,从土里刨食到多元经营,乐秋乡的奋斗,是千千万万个正经历深刻变革的山乡的缩影。乐秋乡的故事蕴含着最为朴素的真理:真正的振兴,源于内生动力的觉醒,它写在群众坚定的眉眼里,印在田野丰收的画卷上,回荡在群山之间那不曾停歇的奋进脚步中。(记者:段苏航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