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杨永毫
单位:中共沧源县委组织部
驻村地点:临沧市沧源县单甲乡嘎多村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也是我驻村工作的初心。2022年,作为一名选调生,我怀揣着梦想与使命,来到了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嘎多村,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驻村生活。
以“解民生”为墨,绘就产业振兴的丰收图景
嘎多村地处阿佤山腹地,与缅甸接壤,曾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当下,如何带领村内252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持续增收,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产业兴旺”作为突破口,统筹布局“千亩茶、千亩药、千箱蜂、千头牛”四个特色产业,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抱团发展”新模式,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合作的“三绑”利益联结机制,盘活闲置土地4000余亩,带动村民种植西葫芦、滇黄精、蓝莓等特色作物,有效破解传统产业发展瓶颈。
2024年,嘎多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8367元,较上年增长9.25%。村民陈金华家的2亩地今年流转种植荷兰豆,“在家门口上班,比出去打工好,算下来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还能照顾一家老小。”陈金华满足地说。
村民收获满满 供图
此外,我们还组织致富带头人、返乡青年开展电商培训,培养出3名“直播带货能手”。“90后”佤族小伙田岩荣通过网络直播推介嘎多石斛,月销售额超万元,带动了周边54户农户增收。村支书李金明高兴地说:“年轻人回来了,村子才有活力!”如今,嘎多村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生动局面,佤山深处飘荡出丰收的欢歌。
以“育英才”为笔,勾勒文化传承的乡愁脉络
“育天下之英才”不仅意味着人才培养,更意味着我们应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守护好佤族传统文化根脉。作为佤族民歌《月亮升起来》的创作地,嘎多村承载着佤族文化的千年记忆。
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以“月亮古寨”为核心,鼓励全体村民参与到“学佤文化、唱佤族歌、跳佤族舞”活动中来,充分挖掘农耕祭祀、传统打歌等民俗,组建由老艺人、青年骨干组成的文化传承队,开办“火塘夜校”,教授佤族织锦、古法制茶技艺,培养一批传统工艺工匠,并在村内沿路设置了佤族织锦、竹篾编织、古法煮茶等传统工艺和习俗展示点。
此外,我们还推动当地古寨申报3A级景区,修复282栋传统民居,打造“月亮湖—古寨—茶园”旅游环线。今年春节,古寨共接待游客9600人次,村民陈安块将自家木楼改造成民宿,月均增收1000元。为提升服务品质,我们引入了智慧导览系统,让游客扫码就能听佤歌、知民俗。如今的嘎多村,既是佤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也是边境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以“守初心”为纸,书写边疆治理的和谐篇章
地处边境,守边固土,是嘎多村的神圣使命。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行“党员+N”的“五带”治理机制,构建起“党员+妇女组织+共青团组织+民兵组织+片区民警+自治组织”的组织架构,定期开展走访摸排、巡村护寨,形成“有事一起议、遇事一起干、有困难一起帮”的良好氛围。
我们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将全村划分为45个“微网格”,由55名党员担任网格长,带头开展巡边护边、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退伍军人田沐倒主动请缨担任护边员,他说:“界碑在哪,责任就在哪!”在嘎多村,一草一木皆是“哨兵”。
在嘎多村,全员皆是“哨兵” 供图
我们在村内推行“积分制”管理,定期开展“最美村民小组、最美网格、最美农户、最美家庭”四美评比活动,把评比结果与党群先锋超市积分获取挂钩,村民可凭积分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如今的嘎多,家家门前四季花开,人人脸上笑意盈盈,边疆小寨展现出新的风貌。
在嘎多村的两年,我已从“驻村人”变成了“嘎多人”。嘎多村的蝶变,是“扎根大地、解民之忧”的生动实践,更是边疆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深情答卷。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嘎多这片土地还将继续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