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驻村日记】田埂间,种下信心的种子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04-10 09:37:40 【字体:
【字体:

开栏的话

自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尹安宁

单位: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农村局

驻村地点: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村

 

晨光初现,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村在慢慢“苏醒”,袅袅炊烟缓缓升起,为宁静的村庄增添了些许烟火气。2023年秋,作为选调生队伍中的一员,我满怀憧憬与期待,踏入了乡村这一“大课堂”。从此,穿梭于村间小道、走进农户家中、忙碌在田间地头,成了我生活的日常。

近两年的驻村时光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无数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肩膀扛起责任,才能在田埂间书写出满意“答卷”。

直面不足,叩响信心之门

毕业前夕,老师的话语仍在我的耳边回响:“带着专业知识奔赴乡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想我已做好准备,迎接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书写属于我的乡村振兴故事。

初次入户走访时,我紧张得如同一个提线木偶,只会机械地问候“阿叔好,阿姨好”。“不认识人”“做不来事”“说不好话”……这些难题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紧紧困住。记得有一次,村里的章姐带我去调解土地纠纷,两户人家为了一条水渠争得面红耳赤。我迅速在脑海中检索土地法的相关知识,试图以理服人,却被一位大爷的提问问住:“小姑娘,你知道水往哪里流才不会淹了隔壁家的秧苗吗?”那一刻,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我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解答。

从此以后,我总是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主动跟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身后,不放过任何一次入户的机会,跟着村民学习辨认水流走向,在围炉夜话时详细记录各家的田亩边界。秋收时节,当村民在新修的水渠旁笑着递给我烤玉米时,我恍然大悟:放下“大学生”的身段,以“小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才是收获信心的第一步。

厚积薄发,磨砺信心之翼

春耕时节,我跟着村“两委”干部到油菜地里学习播种,弯腰忙碌了3个小时后,回头望去,我撒下的种子在田地里歪歪扭扭,如同蚯蚓爬行。“手指要搓,不是撒。”村里的杨大叔一边耐心地为我示范,一边轻轻地扬起手,只见种子随之均匀地落在垄间。那一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有了更为真实的温度。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那天,我们组织村民参加篝火晚会。起初,村里的阿姨们羞涩地躲在角落,我便带头踩着并不合拍的步子跳了起来。随着篝火越烧越旺,阿姨们的热情也被点燃,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大的圈,村民阿奶还把刚摘来的野花装饰在我的衣服上。

这些细碎而温暖的瞬间让我明白:青年人的信心并非凭空喊出的豪言壮语,而是在解决好一条水渠的纠纷、种好一亩油菜、组织好一场活动的过程中被慢慢锤炼出来的。

破茧成蝶,铸就信心之魂

在金竹田村驻村近两年,我已能用方言与村民自如地聊天,记得谁家孩子考上了哪所大学,还能通过炊烟升起的方位辨认出不同的农户……作为“00后”选调生,我们带着“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因为他们的成长与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数字技术无缝对接)的朝气与活力闯入这片土地,在乡村的土地上逐渐褪去青涩与浮华。

如今,站在金竹田村的田埂上,我坚信青春最美的印记,不在社交媒体的“九宫格”中,而在田垄间深深浅浅的脚印里。相信在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下,我们在田间埋下的种子,必将破土而出,长成一片充满希望的麦浪。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