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驻村日记】从卷宗到田埂,我与乡亲谱写一曲振兴之歌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5-04-27 15:21:16 【字体:
【字体:

开栏的话

自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陈政

单位:丽江市中级人民法院

驻村地点:丽江市宁蒗县战河镇清水河村

 

从丽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到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镇清水河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这一身份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变,更是一场为民服务的初心淬炼。

在两年四个月的驻村时光里,我始终与群众同频共振,在解决一件件民生实事中践行使命,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书写振兴答卷。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供图

破土:从卷宗到田埂的转身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初到清水河村的夜晚,我对着满天星斗发怔,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既怀揣着服务群众的满腔热忱,也因陌生感而心生忐忑,担忧自己能否快速适应基层工作节奏,履行好工作职责。

驻村工作队老队员看出了我心中的忧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脚印叠着脚印,才能捂热一片土地。当你记得村民家住哪里、家中几人、收入多少时,村民就把你放进心里了。”我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并用双脚践行。如今,曾在村口迷茫徘徊的我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也成了村里人口中的“小陈”。

人民群众的事无小事。清水河村大部分被纳入监测的群众是因病致贫,需落实好防返贫保险、住院补贴。我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建立村、镇、保险公司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一对一”电话沟通方式,向监测户详细解读报销政策及材料要求,对重病家庭开展指导服务,列出材料清单,确保申报材料一次提交合格,钱款顺利发放。这种将政策温度转化为民生实绩的实践,不仅守住了防返贫底线,还守住了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底线。

扎根:在法律与泥土间架桥

普法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基石,我们在清水河村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助力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利用村寨“街子天”等时间节点,我们来到集市发放普法手册,将法律法规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乡土语言”,培育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新风尚,真正实现了“送法到户”向“种法入心”的转变,为乡村振兴筑牢了法治根基。

针对邻里纠纷、土地权属等常见问题,我运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某天傍晚,清水河村村民甲到村委会反映,村民乙酒后拿着木棍在其住宅区域闹事,为防止家人受到伤害,村民甲希望村委会能派人解决问题。我与驻村工作队队员迅速赶到现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释法说理,阐明酒后滋事、持械伤人的法律后果,并通过典型案例讲清维权边界。经调解,村民甲平复了情绪,村民乙也受到了相应处罚。

生长:在灯火与星光之间

驻村工作是一场与土地相拥、与乡亲同行的成长之旅。当踏着熹微晨光走访农户,踩着残阳宣传政策时,我渐渐懂得乡村振兴不仅是道路、房屋的更新,更是人与村庄共同生长的过程。记得初来时,村庄的夜晚总被厚重的黑暗笼罩,乡亲们早早就闭门歇息。后来,村庄亮化工程的实施,不仅为每个路口装上了温暖的明灯,更点亮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助力清水河村产业发展,提升村集体经济实力,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主动谋划了附子产业种植项目。此项目的开展,一方面盘活了村民的闲置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村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则通过构建“集体经济+农户”的联动模式,解决了留守村民的就业问题,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目前,清水河村的附子已完成播种并进入生长期,作物长势良好,静待开花结果。

当曾经沉寂的山村在暮色中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孩童追逐的笑声在漫山遍野回荡,路灯下映出老人们闲话家常的剪影……这些平凡而鲜活的场景,让我觉得所有的汗水都沉淀出了意义:我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也在奋斗中见证了清水河村的悄然蝶变。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