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自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各级驻村干部带着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满载群众的期盼,深扎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展现驻村干部风采,“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微信公众号推出“驻村日记”专栏,记录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精彩瞬间。
驻村档案
姓名:陈根
单位:金平县委组织部
驻村地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勐拉镇广东村
红河州金平县的红土,是暖的。它曾沾在我求学时的布鞋上,如今又裹住我驻村的胶鞋。2024年7月,我带着行囊和一颗想为家乡办实事的心,通过定向选调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金平县,开始了在勐拉镇广东村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一年过去了,山间的溪水悄悄淌过四季,我也从那个站在村头手足无措的“愣头学生”,变成了能为大家干实事、解难题、被认可的“小陈”。
从“方言”到“乡音”:以真情叩开心门
刚到村里,我便带着笔记本和满腔热情开始入户走访,却在第一次走访时就碰了“软钉子”。当我向一位苗族大爹讲解政策时,他只是摆摆手说:“你们讲的这些我听不太懂,家里都挺好的”,便不再多言。事后,村委会副主任王哥拍拍我的肩膀说:“小陈,跟老乡打交道,不能太‘干部腔’,得先学会唠家常、说土话”,这番话点醒了我。

走访村里高龄老人 供图
此后走访,我不再急着翻台账、问数据,而是学着蹲在火塘边,看嬢嬢编竹筐,听大爹讲割橡胶的辛苦。渐渐地,我从一个只会递宣传册的“外来人”,变成了能和他们坐在一起喝茶、聊孩子学费、谈玉米收成的“自己人”。在一次关于医保收缴的火塘夜话中,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添柴取暖”比喻互助共济,原本犹豫的几位老人当场点头:“小陈这话说得在理,我们交!”

为村民办事 供图
沟通方式的转变,让我真正走进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听懂了他们话语背后的真实期盼。只有把“官方话”转换成“家常话”,将“政策语”融进“乡土情”,才能从“被打量”的客人,变成“被接纳”的亲人。
从“蓝图”到“泥土”:用实干书写担当
后来,“乡村振兴”这四个字的分量,在一次次与泥土、汗水相伴的实干中逐渐清晰。
7月,持续的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落石与淤泥阻断了通组公路交通,村民出行一时陷入困境。险情就是命令,我们驻村工作队随同村“两委”迅速赶到现场,一边向镇政府紧急报告,协调挖掘机等机械支援,一边组织党员突击队和村里青壮年投入抢险工作。雨中,大家挥锹清淤、抡锄通沟、搬抬碎石,泥水溅满衣裤,汗水雨水交织而下。经过3个多小时的连续奋战,塌方路段全面恢复畅通。那一刻,我明白,干群携手守护的不仅是脚下的路,更是通往民心的温暖之路。

组织党员突击队参与道路抢险 供图
最让我忧心的是村里篮球场的护栏。每到傍晚和周末,不少儿童会在此嬉戏玩耍。然而,球场周边只有一圈老化的塑料网,球场下方是高约2米的斜坡,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此,我决定使用选调生为民服务经费进行护栏修建。因经费有限,为了节省开支且保证围栏的质量,我跑到镇上的建材店“货比三家”,终于选到了合适的材料。施工当天,我盯着工人焊紧每一根钢管。护栏立起来后,孩子们开心地摸着栏杆跑来跑去。王大爹拍拍我的肩:“以后再也不用揪着心喊娃了!”

火石冲村小组篮球场护栏施工完成 供图
从“付出”到“收获”:让温暖双向流淌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了“驻村小爸妈”关爱活动,现场彩旗飘扬,欢声不断。在“盲人击鼓”游戏开始前,我用红领巾为留守儿童小玉轻轻蒙上眼睛。勇敢地敲响鼓点,摘下红领巾的小玉悄悄把一颗被手心焐热的水果糖塞进我手里,她说:“哥哥,谢谢你陪我玩,请你吃糖!”透过她清澈的眼睛,我看到了孩子最纯粹的真心。

“六一”国际儿童节和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 供图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具象在火塘边的促膝长谈、暴雨中的并肩奋战以及孩子们触摸新护栏时的欢笑里。未来的路还长,还有橡胶林的晨雾要闯、有田埂的泥泞要踩,但我脚步坚定。
农大“丁同学”曾说:“努力读书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而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这句话,正是我驻村生活的生动注脚。边疆的红土,浸透着我青春的汗水;淳朴的乡音,滋养着我扎根的决心。我将继续努力,服务乡亲、建设家乡,在边疆沃土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